第一百二十六章:蹋顿(求推荐,求收藏)
蘇县,乃是幽州之核心,位于广阳郡的央之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在这里除了汉人之外,尚有许多的外族到来,是为大汉与外族之交流心,不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政治含义上来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蘇县城门十尺至高,宽厚无比,坚石铸成,条宽有六米,深能压顶的护城河牢牢的护卫着蘇县的安全。
这天,蘇县北城门大开,吊桥落下为路,士兵们守卫着四周,群官员与外族之人出现在了眼前,因为袁熙今天就要到了。
只见为首人长须飘飘,目光沉稳,身着红色官服,夹带威严之气,周围的人望去之时,皆带丝敬佩之色,他真是幽州别驾,只在刺史人之下韩珩,统管幽州之内的切政务,在他的努力和公正之下,汉族与各个外族之间的交流再次和谐了起来,虽然还会爆发出些矛盾,但并不会影响大局。
“韩别驾,听说二公子在栾城斩杀了黑山军统帅张燕,某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见识下了”
这时,位年男子突然走到了韩珩的身边,他的穿着有别于汉人,头上带着圆帽,脖颈披着虎皮,脸庞赤红、络腮胡子,身材虽然不高,但却非常壮硕,神色虽然显得随和,但若仔细看,确会发现那眼神当依然还残存着锋利之色。
他与韩珩的交流,显得十分随意,明显的地位相当不低。
“公子也必然想见见单于”韩珩微笑道。
“哈哈,我们乌恒人最看重英雄,希望二公子能够更好的继承袁公之志,让我两族继续和睦相处下去”
他真是乌恒现在大单于蹋顿,统摄乌恒三王部,因为公孙瓒的事情,对袁家直有着浓浓的好感,而他从小就崇尚着汉人的化,也在极力的稳定两族之间的关系。
“这是必然的,乌恒虽是外族,但与大汉的友情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了,历史底蕴深厚”韩珩肯定的说道。
几百年前,草原上的大匈奴在冒顿的统领之下,率领几十万铁甲雄兵,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强盛之异常,大汉层多番受辱,边境的百姓们苦不堪言,而乌恒族,处于漠北草原之地,更是直接被大匈奴奴役,每年都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牛、马、羊等牲畜,旦数量不够或是错过了规定的时间,匈奴就会把乌桓人的妻子和子女收为奴隶,他们生命简直如蝼蚁般不值提。
除此之外,匈奴旦发动战争,必要乌恒作为炮灰,在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对本来就人口较少的乌桓族来说,近乎快要到了种族灭绝之地。
匈奴的残忍,嗜杀,以及不断入境挑衅,终于在景两位明君的励精图治过后,被位伟大的帝王给改变了,这个帝王就是以武勋照耀千秋的汉武大帝。
在汉武大帝的努力之下,汉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汉军骑兵以义无反顾的气势深入陌生的茫茫大草原当,转战千万里之地,硬是凭借骑兵将鼎盛的匈奴大帝国打得奄奄息,又在东西方向瓦解了匈奴联盟,西联乌孙、月氏,东迁乌桓,鲜埤,最终迫使匈奴势弱,只能北徙。
到了东汉时期,朝廷继续执行西汉以来的对匈政策,将乌桓、鲜卑彻底收入麾下,实力大增,齐心攻击匈奴,最终使其彻底退出了北方草原,长达几个世纪的匈奴之患终于消失了。
乌桓、鲜卑感念汉朝之德,同时崇拜汉朝之威,开始不断的南迁,是可以彻底摆脱匈奴的奴役,二是有利于部族的发展壮大,因此乌桓、鲜卑彻底成为了大汉边境最锋利的利剑,也是最忠心的屏障。
几百年来直老老实实,大汉王朝也有了犯我大汉者,随远必诛之豪言壮语,然而世事无常,最近这些几年来,朝纲崩坏,原大乱,诸侯混战,汉廷的威信已经落千丈。原本唯唯诺诺臣服的乌恒,鲜埤,匈奴等上位者,又野心暴涨,蠢蠢欲动了起来,不少外族部落不听号令,纵兵杀掠汉民,致使我边郡百姓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苦不堪言!
而就在这时,又位人雄站了出来,他就是白马将军公孙瓒,公孙瓒以滔天之杀气率领白马义从,上万骑兵横扫整个漠北之地,将这外族气焰彻底压了下去,以杀止杀,保证了边境的平稳,然由于杀戮过大,赏罚不明,让外族痛恨不已,尤其是乌恒更是损失惨重。
若是天下太平,公孙瓒必然成为那名垂青史的赫赫名将,然而浪花淘尽英雄,时不予公孙瓒,袁绍为了统天下,必须完成北方统,所以联系了仇恨的乌恒,在他们的帮助之下,袁绍逐步消灭了公孙瓒。
不过成功之后,袁绍也同样对外族不放心,但他比公孙瓒要聪明些,他更多的目标是放在统天下的目光之上,所以边派大将率领重兵镇守边境,边又对外族进行赏赐,分化,让他们无法形成个个整体,只要外族不断的内乱,就影响不到边境的安全。
而蹋顿则真是袁绍最为重视位,只要他还在,就绝不会出现大的斗争,蹋顿对袁绍的爱护也感激不已,所以这次袁熙到来,原本他个堂堂的大单于是没必要过来的,但最终还是来了,足见他对袁家重视和忠诚。
“对了,单于,这次为什么难楼、苏仆延、乌延三位单于没有来呢?”韩珩突然随意的问道。
蹋顿立刻瞳孔缩,但还是连忙解释道:“最近草原之上多有异动,鲜埤人调动频繁,三王部正在严密监视,还望别驾不要放在心上”
“哈哈,原来是这样”韩珩淡淡笑,没有在多说什么,外族之心,永远无法和汉族彻底融合在起,你的强大的时候,他们会服服帖帖,然而旦你弱小了,他们就会疯狂冲出来咬上口,光有蹋顿个人是绝对不够了,必须要自身强大起来。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几百年来血淋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