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九州计划

  皇极殿,一众前朝旧臣、复辽军军官在被召集在此。 大殿之的龙椅却空无一人,殿内还有楚云的卫兵。楚云站在大殿方,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睥睨群臣。
  跟李自成一模一样,楚云根本不重视这些礼教规矩,气得这些前朝官员七窍生烟。但无奈楚云控制了京城各个角落,连皇极殿都有楚云的卫兵,让这些经过李自成教训过的官员说话前要考虑一下引发的后果。
  “崇祯皇帝不知所踪,且万历末年以来,礼乐崩坏、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故在此,宣布废除崇祯帝,废除明朝。”楚云语气平稳,像是在做一次很普通的决定。
  然而这个消息落在前朝旧臣耳,无异于晴天霹雳!没想到大明终究还是亡了,这么轻易被楚云随口废除。
  百官哗然,不过没有臣子再敢站出来反驳楚云了。大明朝廷在李自成入城以后已经名存实亡,楚云只是正式废除而已。真正死忠于大明朝廷的臣子已经被李自成杀得差不多。
  “本人创建复辽军以来,以收复辽土为己任,经两年苦战最终如愿以偿。如今辽土巩固,复辽军入主原,复辽军的使命已经变更,从今往后,复辽军更名为九州军,使命为开疆扩土,建立大九州。《尚书·禹贡》有云,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为九州。自先秦以来,历代帝皇以统一九州为己任。但是在我看来,此九州为小九州,在小九州以外还有大九州。我们华夏明千年以来局限于小九州,素重守成,而不重开疆,所以难以扩大明之影响力。”
  “因此九州军应征服其余八州,使得大九州一统,以后历代九州军统领,应当以同样的使命,如同小九州一样,即使暂时分裂,最终也会形成一个整体。”楚云说道。
  在秦王扫六合以后,小九州统一字,从此形成一个整体,分分合合以后仍然会大一统,形成华夏明。
  复辽军的军官们听得热血澎湃!他们在辽南科学院知道了这个世界除了大明的疆域以外,还有诸块大陆,面有着其他的明。如果能够扫荡这些明,那将是起开国还要伟大的史诗!想象建立一个起成吉思汗还要伟大的帝国,拥有十倍于大明的土地,那他们的权势也将增加十倍,载入史册,千秋万代!
  楚云取消了他那个时代对于大陆的划分,将世界划分为了大九州,为以后攻伐这些大陆作为理由。
  大明所在的东亚明圈,命名为州,然后按照四方方位分为东荒州、西荒州、南荒州、北荒州。四方位州又分为下两州,如东荒州、东荒下州,以拱卫州。
  按照大九州计划,楚云他们占领的地方才是州的一小块地方!州在楚云人为的划分,是包括了现在大明、蒙古草原、高丽国、东瀛国、琉球群岛、南洋诸国、漠西蒙古在内的广袤疆土。
  东荒州是原北美洲大陆、东荒下州是原南美洲大陆。南荒州是原大洋洲大陆,南荒下州是冰雪覆盖的南极洲。西荒州是原西亚、南亚大陆,西荒下州是原非洲大陆大陆。北荒州是原欧洲大陆,北荒下州则是西伯利亚平原。
  反正谁拥有权力谁有命名的权力,楚云直接借鉴《山海经》的说法来命名,以后这个世界没有亚洲、非洲这样的说法,更加符合华夏明的华夷体系。
  “华以外,尽是蛮夷,为何要将他们纳入我们华夏,岂不是有损于我们的身份?”一些儒生难以理解楚云的用心,反而表示吃亏。
  “辽东、琼州以前也不被原政权重视,不过它们现在已经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余八大州也同样如此。拥有更多的土地,相当于有更多的农田、更多的资源,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楚云简单地向他们解释。
  不过也只是这么简单的解释,他已经没有什么耐心和这些前朝旧臣过多解释,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还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心,什么都不用做全世界可以围绕着自己转。只有楚云和他带领的军队那才是真正为州成为世界的心在战斗。
  “从今以后,我为九州军军主,九州第一执政官,现在统领小九州一切事务,将来统领大九州一切事务!”楚云说出最终的决定。
  他要拥有和帝皇一样至高无的权力,才能带领九州军征伐其他八大州!在这个封建时代,各个阶级还没有形成力量,需要一个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人才能集力量,带领九州军统一人类各个明,做出十倍于秦王扫六合功绩的伟大事业!
  “我等愿意追随军主,一统大九州,成古往今来未有之大业!”
  杨太等原复辽军将领心里早想好几套应对的方案。此时见楚云做出他们最想要的决定,取代朱家王朝,成为至高无的统治者,而且还要带领他们征服全世界,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连说话都是颤抖的!
  “万岁!”众多军官的声响在皇极殿回荡,声势浩荡!
  大明的旧臣们十分幸运,目睹了复辽军的变更,以及九州军征服世界的开始!
  “那么现在是对于你们这群亡国之臣的处置!”楚云不让大明旧臣有机会瞎反驳,以九州第一执政官的至高姿态对他们进行审判。
  这些大明旧臣终于想起来自己不过是一群特别的俘虏,楚云的决定还由不得他们插嘴!
  “除地方官员暂时留任以外,罢黜京官,重新选拔官员。地方仍然按省府县之制度,废除九品制与六部、改革科举,官府机构分为部、司、局、处、科五级,形同辽东、辽南所制。”楚云又宣布新的命令,“京城将会派遣宣政使前去各府各县指导当地官员改革政务,另派监察使督促变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