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战败的传言
“宗主国打算支持叛军,他们的军队已经到了大阪城下,幕府军队败北!”
“听说幕府将军在战斗被击败,折损了许多能征善战的武士!”
不知道是从哪里开始流传的小道消息很快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江户城都知道九州军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之,而且前线战败的消息也尘嚣日,让人无法辨别真假。
知道幕府可能战败的人之属认购了战争债券的富有人家反应最为激烈。他们普遍在幕府胜利在望的时候以120两到125两之间的高价买下了战争债券,结果现在幕府大败,那么他们手的战争债券相当于一张白纸,也不知道幕府有没有能力偿还他们的本金。可是即使幕府按照本金进行赔偿,他们也损失惨重。
不少投机战争债券的人堵住了幕府成立的江户银行,要求立即兑现有条件的战争债券。
“各位请放心,即使我们幕府战败,但凡是在我们这里购买的战争债券会在接下来五年内如数偿还本金!”阿部忠秋出来安抚众多暴躁的债权人。
如果不是他的身边带着一群贴身武士,说不定愤怒的债权人会围住他不让他离开,直到阿部忠秋偿还他们购买债券的本金。
“阿部忠秋大人,五年的时间如此漫长,谁知道到时候幕府还在不在?您老实和我们说,大将军阁下是不是已经败北?幕府以后还能够存在么?”
“我们江户城已经断粮了这么多天,只有华夏商人设立的米铺每天还在出售大米,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尽头?这样下去难道要江户城全部居民来陪幕府受罪么?”
损失惨重的债权人大多数是局江户城的居民,他们很多人因为战争几乎破产或者已经破产,对幕府充满了怨气。
“我尚未收到任何有关于前线的战报,说不定是叛军故意在城我们战败的消息,请诸君千万不要轻信谣言,等到前方传来切确的消息再说。”阿部忠秋安抚道,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有些不自信。
德川家光率领的军队战败的消息在江户城内传的煞有其事,所谓三人成虎,阿部忠秋都有些怀疑前线大军战败。
已经下野的酒井忠胜的宅院里面,聚集了几十个留守江户城的大名和旗本,所有人眉目间心事重重。
“市坊间都流传着九州军介入大阪之阵的传言,不知道是否是真的。如果九州军真的介入了我们与叛军的战争,那么大将军还真的有可能战败,到时候我们这些人该何去何从?”
“九州军帮助叛军是为了什么?我们幕府和他们签订的《江湖条约》已经给了他们在我们东瀛四岛自由贸易与活动之权利!”
这些大名和旗本们你一言我一句,酒井忠胜本来平静的庭院变得嘈杂,有下人在小心翼翼地为这群权贵茶和点心。即使江户城陷入了缺粮的紧张局面,仍然不会影响到权贵们的生活水平。
“横滨港施大瑄的北洋舰队可有任何动静?”酒井忠胜问道。
“横滨港的北洋舰队并没有任何行动,我们怀疑他们兵力不足,正在等待主力部队的到来。”一个负责情报的幕府大臣说道。
“你的推测很有道理,不过我们后方再怎么担心也无济于事,还是要看前线的情况。只是我们不知道前线的形势,似乎海路被封锁了,前方的消息一时半会儿无法传达过来。”酒井忠胜看着他们幕府绘制的东瀛地图,推测前线始终没有传来消息的原因。
“按照江户城出现谣言的时间,如果海路被封锁,陆地的骑兵也是时候将前线的消息传过来了。无论是胜是败,总要有个准信啊。”
众多大名和旗本在议论之时,灰头土面的阿部忠秋来到酒井忠胜家,几乎所有人看着他。
“江户城人心惶惶,我们无力偿还战争债券,不知道前线是否已真的失败,还是敌人在故弄玄虚。”阿部忠秋郁闷地说道。
“若是大将军失败了……我说假如,我们这些人是否也有要另谋出路?将来天下要何去何从?”大名们和旗本们问出了最让他们担心的问题。
九州军帮助了倒幕联军,那么九州军是要自己统治东瀛,还是要扶持倒幕联军?原本臣服德川家的大名们甚至是德川家的家臣,都有些蠢蠢欲动。德川家倒了没有关系,以前织田家、丰臣家倒了,许多大名还是活的好好着,要维持各地的秩序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但是他们不知道九州军像是一股泥石流,所到之处将原本的制度破坏得体无完肤,特别是身为外来者的他们不用像是幕府一样束手束脚。
“一切都要看天意了……”酒井忠胜和阿部忠秋等几个幕府革新派的大臣有些绝望地对视一眼。若是前线战败,他们怎么也无法力挽狂澜。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决战的胜负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归属。决战一败,幕府这边则人心溃散,难以组织有效的行动了。
“幕府大军在前线溃败,足以说明武士是无能的!他们将我们江户城的老百姓置于食不果腹的境界,然而却没能打胜仗!平日里他们高高在,收缴我们一半以的粮食作为税赋,是可忍孰不可忍!各位兄弟们,你们还在犹豫什么?打了败仗要赔款,最后税赋又落到我们平头老百姓头!”
“还有被强征去前线的农民,他们战死沙场却徒劳无功!层武士们要将我们的每一滴血汗榨干才行,我们的粮食没有了,兄弟或者儿孙战死了,剩下还有什么?!”
“不如跟着我们华夏会反抗幕府,攻入江户城,将幕府彻底推翻,在东瀛建立大同社会!我们华夏会承诺新的官府将保证人人平等,不会强征壮丁,地税也会减少!”
在江户城外围流民和农民聚集的地方,田成一带领的华夏会开始大规模煽动江户城的下层农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