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异地安置之议(二)

  然赞同归赞同,诸位刺史心内却还是有着不少疑虑。
  “大都督,下官有几点疑问。”
  崔文卿抬目望去,可见说话的是丰州刺史,此人年龄五十,为官久矣,向来十分老练持重,问出的问题肯定非常有针对性。
  只听他轻轻咳嗽一声,平稳出言道:“若是安置江南路流民,涉及到的第一点,便是钱粮问题,这可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就目前丰州财政来说,要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安置流民,那肯定是捉襟见肘的……”
  话到此处,在座刺史纷纷点头,显然这个问题说到了他们心坎上面。
  钱和粮,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丰州刺史清了清嗓门,继续言道:“第二点,是如何安置的问题,拿丰州之地来说,虽则位于黄河西岸,有着可耕田地众多,但农人们全都是分散而居,并不集中,若要安置,那是否意味着咱们修建安置房屋,也是每一家每一户相聚甚远,如此一来,岂不十分麻烦。”
  “第三点,也拿丰州举例,尽管振武军有大军驻扎丰州,但因丰州处于西夏、辽国所夹持的三角地带,兵力一直十分匮乏,若西夏辽国有所侵略野心,丰州自是首当其冲,若大都督安置灾民自此,面对如斯强敌,要如何保障其人员、房屋、钱粮的安全?”
  话音落点,丰州刺史炯炯目光已是朝着折昭望了过去,显然静待答案。
  的确,这三个问题是丰州也包括其他州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异地安置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霎那间,气氛陡然变得有些严肃,也让第一次前来参加这样大都督在座,刺史云集的议事会的吕惠卿有些紧张,特别这次他还是以河东银行副行长的身份参加,此际听到这三个难点问题,顿觉有些头大。
  面对疑问,折昭却是悠然一笑,颔首肯定道:“老大人之言的确是一针见血,直击异地安置之策的难点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本帅想请河东银行行长崔文卿为大家解释,而异地安置之法也是由崔行长首先提出来的。”言罢,美目视线转向了肃然在座的崔文卿,莞尔一笑,言道:“崔行长,有劳了。”
  随着折昭最后这一句话,刺史们全都神情微微一怔,将目光看向了崔文卿,心内都有些复杂的感觉。
  他们都知道这位河东银行的崔行长,正是振武军大都督折昭之夫,也是折家入赘之婿。
  要说,男儿入赘女家都是奇耻大辱,更别提这崔文卿还是以读书人的身份入仕,此番种种,自然让人不自禁的有些看轻了他。
  前不久振武军发行军债一事做的红红火火,所收银两更是堆积如山,也让各地州郡府库变得充盈。
  诸位刺史在赞叹折昭大都督生财有道的时候,也曾听说军债乃是由崔文卿率先提出来的。
  不过传言如此,刺史都没有当真,在他们看来,区区一个落第秀才,能够有何等才华可言?
  不用问,这也是折大都督爱夫心切,不想让人看轻了崔文卿,故意朝着他脸上贴金的说辞。
  然没想到此时此刻,折昭居然说这则异地安置之策,也是崔文卿所想而出,自然令刺史们大感意外。
  他们也很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废材姑爷,要如何妥善解决这三个难点问题。
  刺史们满含怀疑的目光让崔文卿有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他对着折昭轻轻颔首,神情变作严肃,语气沉稳的开口道:“诸位刺史,自我大齐立国以降,尚未有异地安置之事出现,大家有所疑惑理所当然,现在我开始回答第一个关于钱粮保证的问题。”
  话到此处,他看向旁边的吕惠卿,问道:“吕副行长,请你先告诉大家我们振武军在河东银行有存银几多?”
  没想到崔文卿这么快就让自己发言,吕惠卿顿时吓了一跳,不容多想立即报出了一个早就深深记在心中的数字:“诸位大人,根据上月个银行盘点对账,五个多月以来,振武军大都督府共发行军债共计一千四百万两,借出资金五百万两,目前府库所存银两为九百万两。”
  “什么,九百万两?”
  尽管知道振武军现在家底甚丰,但咋乍听这么惊人的数字,所有刺史均是忍不住惊呼出声,显然被震惊住了。
  就大齐立国以来而言,朝廷最好的一年财政收入是一亿四千多万贯,折合白银一亿四千万两,除去必要开支,也只收益了三千五百万两银子。
  没想到短短半年时间,振武军就在河东道发行了足足一千四百万两,除去借出去的银子,目前尚有九百万两银子可供支配,实在太过骇然耸闻了。
  怪不得以计相韩琦为首的朝中大臣一直不支持发行国债,若是三年之后振武军无法还上这一千四百万两银子,必定会激起极大的民众动乱,毕竟老百姓借给河东银行的钱,都是他们的血汗钱啊!
  似乎很满意自己带给刺史们的震惊,吕惠卿竟是不知不觉挺直了腰身,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感觉。
  有钱的感觉真的太好了,即便乃是白丁之身,也能够与这些位高权重的刺史们同座议事,这在以前来说,当真是不敢想象的。
  崔文卿轻咳一声,微笑言道:“九百万两银子,我相信不论是建房安置,还是开垦田地新修水利,都是足够了,而且我可以代表河东银行在此向各位刺史大人保证,河东银行后续的资金也会向着异地安置之民倾斜,这绝对会成为大齐立国以来对灾民最大的一笔投入。”
  “至于粮食方面,待到这次议事结束之后,我和折大都督会尽快约见以梁青川为首的河东路几大粮商,相信对于足足一百多万人的口粮供应,这些粮商们全都会高兴得发疯的,供应方面自然不成为题。”
  一席话落点,自是听得刺史们连连点头,振奋不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