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三寸不烂之舌
第三百零七章 三寸不烂之舌
白尽宵问道:“你听到了多少?”
姜使君坦然道:“太子殿下不必这么小心翼翼地试探,总之该听的不该听的,我都听见了。”
白尽宵眼中的敌意更加明显,但他只是和姜使君对峙着,没有上前。
他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动手。
楼兰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却无比富庶。
楼兰的国库中,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是多少人都羡艳的。
西兆自然也不例外!
西兆这几年来冗兵太甚,导致国库空虚,所以他们需要一笔巨资来充盈国库。
否则他国极有可能趁着西兆国力虚弱的时候,趁机攻打西兆。
而西兆周边小国里最为富饶又最好对付的,就是楼兰。
但是楼兰又同时与多国有往来,他不能擅自出兵,征讨楼兰,否则便是不义之师,他国定会纷纷站出来反对。
最好的办法,就是暗杀现在的楼兰王,挟持新王上位,暗中盗用楼兰国库的金银珠宝挪做西兆用。
他知道索尔挞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脱木亲王,一直觊觎索尔挞的权势和地位,便决定和脱木亲王联手。
他会找机会暗杀楼兰王,事成以后,脱木亲王便可以继承王位,成为新的楼兰王。
对付楼兰王的计划他们已经筹备了很久,没想到今日事情竟然会在此泄密。
他知道厉王和楼兰王之间有些情分,要是就这么放过眼前的人,他们一定转身就会将事情告诉索尔挞。
那他们之前的筹谋岂不是功亏一篑了?
眼下他们只有三个人,自己带来的侍卫都还藏在欢乐仙宫外。
若是他动手,自然有机会拿下他们。
但同时白尽宵也在担心着,他若是真对他们动手了,便意味着他从今日起,要与厉王为敌。
他之前虽然也无厉王交过手,但还没有真正像敌人一样斗过。不过他也知道,和厉王为敌,可足够让人头疼的。
之前莲歌和皇伯父出使东周,皇伯父不就是被厉王所杀吗?
那个男人若是狠起来,可没几个人会是他的对手。
姜使君见他迟迟没有动作,心中便将他的想法猜到了大半。
燕凛虽然不在这里,但是他的影响在。
只要冠上厉王这两个字,别人便会有所忌惮。只是白尽宵既然是西兆太子,那么肯定不会一个人出现在这里,周围一定还有他的侍卫。
这一次他们来楼兰,为了不引人注目,将阵容压缩到了最小,他们一共就只有三个人。
真要比起来,其实是他们吃亏。
所以姜使君很清楚,这时候谁先怂谁就输了。
姜使君让自己看起来尽量自信地在白尽宵面前踱步,“太子殿下好心机,竟然想用美人计来麻痹楼兰王。可惜啊,太子殿下,你的计划早已经被厉王看穿了。”
常天和顺天心中疑惑不已。
不知道王妃接下来又有什么招。
但是在他们什么都还不清楚之前,他们还是选择闭嘴吧,免得无意中扰乱了王妃的计划。
白尽宵在一番纠结以后,原打算还是就地拿下面前这几个厉王府的人,但是一听完姜使君的话,心中却又犹豫起来?
他这个计划进行的如此隐秘,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厉王是怎么知道的?
厉王难道真的如此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吗?
姜使君双手负在身后,定定的看着白尽宵,说道,“我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就是为了替厉王传一句话。太子殿下若是现在收手,厉王便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如若不然……”
白尽宵问道:“不然怎样?”
姜使君笑道:“不然,厉王便会在太子殿下动手前出手。太子殿下恐怕还不知道吧,几日前厉王便已经到了楼兰。届时太子殿下面对的就不仅是计划败露这点小事了,还会将自己也搭进去。恐怕……不值当吧?”
白尽宵道:“你威胁本殿下?”
他是一国太子,自然受不了这种威胁,所以姜使君适当退一步说道:“是厉王给太子殿下的,介于朋友与敌人之间善意的提醒。”
是提醒而不是威胁。
如此,明面儿上也算是过得去了。
白尽宵皱眉沉默了一会儿。
若真按照面前的女人所说,厉王也在楼兰,那么如今事情已然败露,他就算拿下了这三个人,计划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回头还会和厉王变成敌人。
这样的买卖怎么听都不划算。
姜使君又说道:“哦,厉王还留了一句话给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若是决定离开楼兰,可别忘了带走那位美人。”
所谓美人,指的自然是思罗。
言下之意,白尽宵不仅得走,还得将他埋下的地雷一起带走,否则谁知道那个思罗什么时候会自爆。
姜使君问到:“太子殿下考虑的怎么样?快些给出答案,我好回秉啊。”
白尽宵默不做声地往后退了两步,转身越过墙头,消失在他们三人的眼中。
显然,白尽宵选择了退让。
白尽宵没有叫出自己的人,拿下他们,就意味着他已经放弃了之前的计划。
白尽宵走后,姜使君又在原地站了好一会儿没有动。
过了一会儿,常天才走到姜使君身边道:“小姐,西兆太子走了。我们安全了。”
常天和顺天对姜使君的佩服,顿时又更上了一层楼。
王妃的口才真是太好了,临时竟然能编出这么一个谎话吓住西兆的太子殿下,既保住了自己又逼退了敌人。
王爷明明不在这里,王妃也能做出一副自己身后有大靠山的样子和西兆太子对峙,这般镇定的姿态,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可敌百万雄师,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但姜使君却半点没有放松下来的样子。
她立即转身对顺天说道:“你马上拿着楼兰王一次给我们的令牌进王宫一趟,问问楼兰王布帛上的字译的怎么样了。若是译出来了,不必太过纠结精细用词,便将大概的意思写下来就行,然后拿上译文和布帛,即刻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