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孤臣之路(下)

  要让一路之地,全富起来,刘瑜是没有这才能的。
  但如果仅仅只是自己富足,那连袭人都看得分明,刘瑜绝对不成问题。
  反正不愁衣食,何必受这气?辞了官,不论是凭着范仲淹的徒弟,还是韩琦面子,官府也不可能来为难刘瑜,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就得了?
  “公子,不如便辞了吧。”如梦也禁不住劝说。
  刘瑜转过头去,一把捏住仙儿的耳朵,她正透过车窗,向外张望:“你怎么说?”
  “少爷要奴奴说啥?有啥好吃?”她一脸的茫然。
  刘瑜为之绝倒,不得不把刚才的事复述了一回:“你觉得如何?”
  “噢,反正,少爷要不开心,便辞了吧,奴奴有刀在手,上山打猎,总能养活少爷的。或是奴奴带着日麦青宜结和苦娘、艾娘她们,立了山寨,专抢来往行商!”仙儿想来想去,却是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打住,行了,你接着看风景。”刘瑜算是怕了她了。
  不过接到这个左迁公文,刘瑜似乎一下子开心起来。
  尽管他不知道韩琦在高太后面前奏对的事,但他在这其中,嗅出了试探的味道。
  有人在试探他,尽管刘瑜暂时还不知道是谁。
  这明显就是试探,因为要不一下子就把他撸到底好了,何必这么一次又一次地来左迁?
  他又不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或是节制一地的节度使,说是怕一下撸到底,会产生叛乱的危险。横竖是一个七品官儿,若真朝廷把他一撸到底,刘瑜寻思着,能跟在他身边的,只怕最多也就三四十人罢了。
  “相公,这一次次的,是什么道理?”李宏看着刘瑜从车厢出来,换了马骑,壮着胆子凑过来问了一句,“这样一路下来,兄弟们多少是有些乏了。”
  乏了,他是说得婉转,直接些,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其实李宏是庆幸,还好刘瑜作主,在洛阳安置下五六十人。
  要不然到了这时节,恐怕得有二三十人,要辞别了去的。
  并非说这些人有什么问题,不讲义气,顶白跟红道德有问题,不是这意思。
  而是跟那两个回车院杀人的亲事官一样的,除了皇城司出来的,其他的亲事官,他们感激刘瑜的恩义,就算刘瑜不当官,只要有饭吃,他们就愿跟随,但这些人大都是直肠子,受不得气,受不得别人编排刘瑜的坏话。
  而随着刘瑜的差遣一步步这么往下撸,说风凉话,给白眼的,在背后编排的,只会越来越多。要教那些亲事官听闻了,不知道能招惹出什么事来。
  “派两个人回洛阳,跟他们说一下,安心潜伏,万万不要轻举妄动。至于差遣左迁事宜,这是中枢跟我早就约定好的章程,为了迷惑西夏人,才这么办的。”刘瑜不愠不火地对李宏说道。
  李宏听着,连忙就安排人手去办,要不然,他真的很担心,那些安置在洛阳的亲事官,惹出什么事来。不过回头他就又有了些担心:“相公,这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还是得有个章程才好。”
  因为后面要是刘瑜没复起,那对于这些人员来讲,他们发现被骗了,基本上这些人,肯定会哄变的,也许落草,也许投敌,也许杀人放火。都是一身本事,又有胆杀人的家伙,一旦失去束缚了,又觉得被刘瑜骗了,信念崩溃了,什么事做不出来?肯定去到哪都是祸端啊。
  “你想得太多。”刘瑜微微一笑,并没有跟李宏解释太多。
  没有必要,一个是刘瑜有这自信,他到现在,已经可以肯定,是宰执或是皇帝在试探他了;一个是刘瑜毕竟不是愚忠的臣子,在他之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若真的被逼到山穷水尽,刘瑜也绝对不会伸长脖子等别人来砍。
  刘瑜这么不解释,看在李宏等人眼里,倒是胸有成竹的体现,一时间倒也安稳了下去。
  于是一路跋涉,终于来到徐州城外,刘瑜驻马在道旁,长叹了一声:“近乡情怯啊!”
  这时就从官道旁边,远远就奔出一群人来,为首众横眉竖目,厉声喝道:“刘子瑾!还钱!不还钱,纳命来!”
  秋风习习,不过从刘瑜身边冲出去的八骑,可不是踏青的模样,那是沙场搏命,冲锋的架势!那群人离着十几步,一时被如雷马蹄吓得傻了,刘瑜也吓得连忙大叫:“住手,他是我弟!”
  万幸这八骑真的当得了弓马娴熟四个字,硬生生压在马侧,从这群人两侧掠了过去。
  刘瑜滚鞍下了马,兜头给了那一脸青春豆的少年一巴掌:“混蛋!这么大的人,还总胡闹!”
  跟在后面那群少年,看着刘瑜,吓得直往后缩,暗暗埋怨自己,怎么忘记这刘瑜以前在徐州,就是个祸害呢?
  其实要说是祸害,倒不是刘瑜欺男霸女为祸乡里。
  而是刘瑜小时候那是可劲折腾烧玻璃、炼钢铁,这些小伙伴,没少被他忽悠,从家里弄钱弄东西出来鼓捣。所谓若不曾见过光明,也许能忍受黑暗吧,明明知道枪械的威力,就算是文科生,也知道排队枪毙党、龙虾兵啊!
  所以刘瑜怎么可能不折腾?他是折腾了五六年,从开始的烧玻璃,接着搞火药,就没一件能成的。紧接着又搞什么水车,倒是折腾出来个能用的家什,于是又大吹法螺,鼓动小伙伴从家里偷钱偷古董,卖了跟他一样土法炼钢等等;失败之后不甘心,又说什么去海边收海肠子,这可好,那支小商队直接被当成贩私盐的扣押了起来。
  当时刘瑜是搞到徐州城这边,亲朋戚友,人憎鬼厌。
  自己不得不反省了,感觉这路子走不通,才老老实实去考学,去弄功名的。
  徐州城里,不知道多少人背地里说,若不是范文正公的名头,刘某人早被人弄死多少次了。不是被告上衙门,只怕夜里黑砖也得捱得许多回。
  只不过,刘瑜幼年拜入范仲淹门下,范纯仁虽不太待见他,但范仲淹让他收的学生,总归师生名份是在的,礼节也是全了的。所以范纯仁三不五时,还是会寄封书信过来,问一下读书的情况之类的。
  这年头可没有快递。
  急脚递也好,八百里加急也好,那是军事、朝廷用来传递消息的,不可能用来送信。
  而一般老百姓,往往一辈子就没出过徐州吧。
  范纯仁要托信件来往,当然主要就是赴任或是赴任路过的官吏了、大型的商队。
  于是徐州大小官吏,大抵也知道,有着刘瑜这一位范门子弟。
  不要小看这层皮,正如先前阿全叔说的一样,刘瑜在徐州,就算他还没当上官,有着这层范门子弟的名义,一般人至少不敢故意来祸害他。也只是这层皮,支撑着刘瑜在徐州城里折腾了几年,硬没被人弄死;那支按他说的,要去海边贩什么劳什子海肠子的小商队,被扣下来之后,也是刘瑜凭着范门子弟这层皮,找了曾帮范纯仁送信来的大商队,去打点上下,才把那支小商队解救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