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井底秘密
红卫兵为了证明没有“牛鬼蛇神”的存在,不顾村民的阻拦,把胡家大院的院墙给拆了一大半,并且当晚还住在了胡家老宅里。
那群红卫兵总共有十人,其中两个是女孩儿。晚上两个女孩儿单独住了一个房间,八个男的住一个房间。
结果第二天早上,那群男红卫兵吃过早饭,准备继续拆胡家大院的时候,发现两个女孩儿房间依旧没动静,于是就派人去叫两个女孩儿。
可等他们推开女孩儿房间的时候,才惊恐的发现两个女孩儿已经惨死在了房间里:身上的衣服都被扒了个干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致命伤赫然是在下体。
两个女孩儿下体严重撕裂,血流如注,旁边还摆放着擀面杖,扫把以及凳子腿等各种“工具”,两人面部狰狞扭曲,双眼瞪得老大,满满的都是恐惧,看得出来,两个女孩儿是被“变态”给生生蹂躏死的。
男红卫兵的房间紧挨着女同志的,若是昨晚两个女孩儿被折磨得这么惨,旁边的男红卫兵应该听见动静才对,可实际上他们却完全没听到隔壁房间有异常。
这群男红卫兵吓坏了,再也不敢在此处多呆,当天就离开了。
山羊胡说,这是有记载以来,胡家大院里惟一一次发生在女性身上的变态事儿。
后来没过了几年,这里来了一个得道高僧,那得道高僧在胡家大院念经诵佛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之后,得道高僧便离开了,对外宣称说里面的邪秽已被驱逐干净。
那高僧离开没几天,就来了一群乞丐,那群乞丐在胡家老宅安顿下来,有人说他们是得道高僧劝来这里的。那群乞丐开荒种田,日子倒也是慢慢的好转起来,这个地方也渐渐成了村庄,也就是现在的碾营村。
山羊胡说完之后,我心中却依旧有很多的疑惑:“您说胡庆宗是民国初期的人,民国初期到现在得有一百多年了,也就是说,那胡庆宗到现在得有一百多岁了?”
山羊胡点了点头:“没错,的确是一百多岁了。事实上,人活一百多岁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当然,我觉得胡庆宗早已死亡,作祟的是胡庆宗的鬼魂,毕竟胡庆宗的目的是借尸还魂。只有鬼魂才有必要这样做。”
“直到今天,胡庆宗的鬼魂还在碾营村作祟。也就是说,那得道高僧实际上并没把胡家老宅‘清理干净’,他却还让乞丐来住,那高僧是不是故意的?这样就方便了胡庆宗的鬼魂继续作祟,他说不定和胡庆宗是一伙的。”
山羊淡淡的点了点头:“我也怀疑那所谓的高僧,是胡庆宗的鬼魂请来的托儿。因为没人住胡家大院,胡庆宗就没法谋害人命,所以胡庆宗就找了得道高僧,共同演了一场戏,让人来住,也方便胡庆宗继续为非作歹,借尸还魂。”
“那得道高僧肯定知晓胡庆宗的秘密,咱们若是能找到得道高僧,肯定也能问出什么来。大叔,你知道那得道高僧什么来头吗?”
山羊胡摇了摇头:“不清楚,没打听到。估计也早就死了。”
我无奈的叹了口气。
“既然那胡庆宗已死,为什么要继续借尸还魂,以行尸走肉的方式活在人间?按理说,他不应该去转世投胎吗?既然这个世界真的有鬼存在,那应该也有转世投胎这种说法吧。”
山羊胡说道:“这也正是我的疑点之一。我怀疑胡庆宗之所以要继续留在人间界,肯定是有什么目的的。而这个目的,很可能和村庄里的怪象有关。咱们调查清楚村庄和地下堡垒的秘密,说不定就能知道胡庆宗借尸还魂留在人间的目的了。”
说着,山羊胡的目光转向了刘思雨:“思雨,那地下堡垒的情况,你调查清楚了吗?”
刘思雨说道:“我打听到那地下堡垒的入口,原是一口井,是胡家人挖出来的。以前胡家还存在的时候,那口井的水还源源不断,但自从胡家灭亡之后,那口井却忽然枯竭了。”
“那口井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的一口井,当时碾营村附近的那条河根本不存在,所以乡亲们都从那口井里取水吃。后来胡家灭亡了之后,井莫名枯竭了之后,村民还以为是出水口给堵死了,就派了两个人下去清理下方的出水口。”
“可没想到两人下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来。于是乡亲们就又派了两个人下去看情况。为了保险起见,这次还在两人的腰上栓了绳子。这两人刚下去没多久,就疯狂挣扎了起来。乡亲们意识到大事不妙,连忙拽绳子。可绳子上来了,人却不见了。”
“这下乡亲们再也不敢下去了。奇怪的是,当天那口井竟然又出水了。”
“乡亲们虽然意识到井下可能有古怪,不过为了吃水,也只能从井下挖水来吃。但一年之后,那口井忽然又枯竭了。”
“一年前井下死过四个人的情景,乡亲们还历历在目,谁也不敢下井去清理淤堵了,只好请来了专业人士下井去清理。但下去的几个人同样是莫名消失在了井底。而两个人消失之后,井下再次开始冒水。”
“于是乡亲们觉得,会不会是井下有井龙王,这是在向人们索取供奉。于是村民就往井里扔贡品。可依旧无济于事,这次只是半年时间,井水便再次枯竭了。”
“乡亲们知道这口井邪乎,于是就把那口井给填上了。直到今天,那口井就再也没用过。我们现在发现的那个入口,肯定是在填埋古井的基础上又给挖开的。至于是谁挖开的,我不确定,不过我怀疑是胡庆宗干的。”
刘思雨说完之后,我和山羊胡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良久之后,我才总算理清了头绪:“会不会是胡庆宗一直栖身在那口井里,确切的说,是那地下堡垒里。那些井底的受害者,都成了胡庆宗借尸还魂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