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个人形象

  胡杨觉得孙福生说的很好。这的确是现在这阶段的大问题。
  不是没有工作的机会,不是没有需要工作的人。但就是有工作没人做,也有人没工作可以做。
  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过渡期,两种经济模式并存。混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也会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磨合阵痛期。
  这个时期会过去。当价值和需求都由市场本身决定之后就会过去。区别只是各个地区不同,时间早晚也不同。
  而从胡杨知道的历史来看,很明显南部要早于北部。东南沿海地区,要早于整个东北地区。
  不出意外的,这就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对应。
  从零售到批发,又到娱乐文化和卖破烂,最后又说到了劳动服务,这顿饭真的聊了很多。
  在胡杨的控制下,酒就喝了那么一瓶。而喝酒的多少,与饭局的时间长短基本都是成正比的。
  把最近的工作和变化都聊的差不多了,大家就各自回家休息。胡杨三人又来到了那个小院。这里也算是胡杨在沈阳的固定落脚点了。
  戚扬好像有话想说,胡杨也给了他独处的机会。但最终他还是什么都没说。
  一夜无话,胡杨睡的不错。好像小酌真的能帮助睡眠。
  吃过早饭之后,胡杨就见到了昨天晚上孙福生提到了那两位,王辉和于迪。
  看到两个人,胡杨从他们身上都没有感受到任何一丝颓废。而像自暴自弃这种感觉更是不可能有。
  胡杨放下手里的书,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没有迎上去,而是站在原地整理身上的衣服。
  敬礼!
  还礼!
  “野战军,侦察连,胡杨。”
  “边防部队,扫雷兵,王辉。”
  “机械师,后勤兵,于迪。”
  这就是军人见面的方式。
  和以前一样,胡杨还是最年轻的那个。但言谈之间,这两个老兵并没有表现出任敷衍。相反他们都对这个比他们都小上十几岁的年轻人,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
  其实这挺让胡杨意外的。部队里论资排本的习惯的可不是什么潜规则。胡杨年纪小,复员之前的军衔也没有这两位高。
  后来等他们离开之后,胡杨还专门问了孙福生这个问题。结果得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答案。
  原来他们也给胡杨搞了一个形象工程。都是老兵油子,自然都知道老兵的臭毛病。孙福生也担心他们会不服胡杨,所以在上次喝过酒之后,就着手给胡杨塑造形象。
  先是从胡杨那一身伤疤开始,作战英勇这块肯定是有的。然后就得是有智慧,那会说好几种外国话。这肯定也是很厉害的本事。然后就是心眼好,讲义气这种性格特质。
  确定了这些之后,他们就开始在战友之间有意无意的开始传播。其实一开始都还在可控范围内。但这个话呀,一旦经过几次口耳传递,肯定就会变味儿。
  虽说这些老兵都还至于弄的太过匪夷所思。但这个极其正面的形象,就算是给弄成了。
  所以这些第一次见到胡杨的战友,其实早就已经听说了他很多事。而且是添油加醋,粉饰美化过之后的。
  在听说胡杨还是单身之后,很多人都表示要把老家妹子介绍给胡杨。据说有几个人已经写了信回家。
  听完这些之后,胡杨感觉嘴里有发干:“那个,福生大哥,你们这个好意我是明白的。但这种事可不能再弄了啊。可不能搞个人崇拜的路子。”
  孙福生也挺不好意思的:“知道知道,我已经让他们不要再传了。以后肯定不会了,不会了。”
  胡杨也松了一口气:“那就好,那就好。”
  孙福生问道:“这两个人怎么样?”
  胡杨说道:“可以,底子都还行。废品回收公司可以交给他们来负责。春节前就把人都撒出去。收回来的东西可以先堆着,等年后再一步步上轨再出来。”
  孙福生会意的说道:“你的意思是,春节前大家手头都会紧,所以能收到的东西也比平时多。”
  胡杨嘴角微扬:“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点,你也稍微注意一下。这次这突发奇想的搞废品收购,并没有对整个行业进行摸底调查。同行的情况你还尽快弄清楚。”
  孙福生点点头:“这已经在打听了。很快就会有结果。”
  胡杨说道:“也是,收废品又不是搞秘密工作,我是不是太紧张了。”
  孙福生故作严肃的分析道:“收破烂的走街串巷也不会引起怀疑。还真是一个挺好掩护。”
  胡杨说道:“你们几个安排一下,明天跟我去丹东。”
  辽宁现在的工业核心毫无疑问是沈阳。振兴的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工业,这里必然最重要的战场。
  沈阳的工业基础不需要再赘述。可以说,沈阳就是一座围绕着工业建设起来的城市。但也正因为这里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所以胡杨想要在这里所有动作,才会更有更大的阻力。
  在自己没有蓄积足够力量之前,他在沈阳难有大的作为。所以胡杨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老路数。
  当然农村当然不一定是真的是农村。而是指稍微小一点的城市。胡杨选择就是位于辽宁版图东南,与金家共和国隔江相望的丹东市。
  丹东的重工业基础并不好,甚至几乎说是没有。但这里轻工业发达,相比体量巨大的重工业来说,轻工业更加灵活。
  而更加重要的是丹东有很好的水资源体系。也有构建水路运输的条件,不仅有连通鸭绿江的内河,还有大东港这个规模不小不冻港。
  所以胡杨选择丹东作为起步的地方。这次从沈阳去丹东并不是走陆路,而是要走邢鹏开辟的水路。
  十二月份的沈阳,晚上的温度已经能够达到零下十几度。浑河冰面已经被冻的非常坚硬了。
  上冰的地方就在仓库旁边的小型码头。所有人都全副武装,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大棉袄二棉裤都是标准配备,外面还有厚实的军大衣,脸上都还有防风的风镜。
  交通工具是改装的摩托车。摩托车的后轮上拆掉了橡胶轮胎,焊上一圈履带。而全轮就并没有这么麻烦,只是缠上了铁链,以增加在冰面上的摩擦力。
  这种改造还很粗糙,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爬犁后斗就更加粗糙一点。就是用木头钉的大号盒子,下面加上了简陋的大号冰刀。
  虽然看着很粗糙,但做工还是很结实的。他们把车也开上了冰面,开上了一个专门给车准备的爬犁。
  固定好四轮之后,胡杨就赶紧钻进了车里。冰面上的风真不是开玩笑的。
  他们一共开了三辆车上冰,队伍总共十一个人。每辆冰面摩托都配了两个驾驶员,这样可以轮换着开。
  邢鹏和孙福生在与胡杨待在一辆车里。戚扬和简友德在另一辆车里。三个驾驶员则在领头的第一辆车里。
  这些驾驶员也都是老兵,驾驶技术是没的说。这条路线也不是第一次走,所以一切都安排的非常妥当仔细。
  改装之后的摩托速度并不算快。最多也就能开到四十几公里。而通常他们会保持在三十公里左右。
  这个速度是不算快。但同样是这个季节,汽车在冰雪路面上其实速度也和这差不多。八十年代公路的维护养护能力还很薄弱,至少要到九十年代初期才会有所改善。
  胡杨三人在车上也没有闲着。邢鹏和孙福生拿出了一张地图,对照这两岸的环境给胡杨进行了仔细的讲解。
  在他们研究过很多次的未来蓝图中,浑河和大辽河沿岸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水位浅,这里河床比较深,这里有排污口,这一段是居民区,那边有一座冷轧机厂,那是一家规模不小的机械厂...
  用了一天的时间,他们顺着浑河走过了鞍山到了海城。浑河在这里纳入太子河。车队又顺着太子河进入营口,并最终在龙口镇附近流入渤海湾。
  这么重要的地方,胡杨自然也让邢鹏在龙口镇附近买下了一个小码头并建设了仓库。
  按照胡杨一贯思路。码头和仓库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仓库后面有大片的荒地,邢鹏已经在联系准备全都租或者买下来。码头这边因为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所以就先维持现状。
  胡杨特别强调过,要对水利河道这方面的信息重点关注。明天开春以后,要在沈阳、营口、丹东这个几个重要城市注册水利工程施工公司。核心原则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浑河水域,丹东的瑷河水域都必须按照胡杨的计划改造。
  未来辽宁境内水路运输能力,直接关系到辽宁乃至东北的经济。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胡杨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完成的设想。
  在营口上岸之后不久,就下起了雪。他们一行人就住在了仓库附带的简易宿舍里。原本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却没想到午夜之前来了一众不速之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