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连造船厂

  众所周知,东北曾经辉煌过。这里曾经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举国之力的支持之下,这里曾经是全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全国工业产业最完整,工业企业最密集地区。东北的工业核心就是沈阳,这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工业占比最高城市,在六七十年代最高时曾经超过了80%。
  这种极端的高比例,或许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但长期维持那就肯定是会有问题的。
  然而在胡杨重生之前的2010年之后,东北地区的国企占比依然在50%以上。而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数字仅仅刚刚超过30%。
  国企的问题就不需要赘述了,这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和之后一系列政策所调整的核心问题。
  在八十年代,甚至可以说从七十年代开始,东北的国企几乎都陷在泥潭之中。区别只是有些是一只脚陷进去,有些半个身子,而有一些则是淹到了脖子。
  大连造船厂成立于1955年,共和国最早的一批能够独立建造万吨货轮的造船厂。辉煌肯定也是有过的,但和东北的其他工业单位一样也都陷入了困境。
  但与其他同在东北的大型企业不同的是,大连造船厂有一个对自己下手非常“狠”的领导班子。
  其实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就已经注意到了东北的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归纳起来,这些政策主要都是倚重扶植,同时推迟或者避免深层次的改革。
  而扶植本身就是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能解决的都是表面问题。
  时任大连造船厂的领导班子在经过慎重研究之后,做出了更加“狠”的决定。
  一下子就从将三个大分厂都从总厂分离了出去。其中还包括船用推进器厂这个核心分厂。
  这个魄力不用说大连,就在整个辽宁都是独一份的。
  或许,对自己下“狠”手不是解决顽疾的唯一手段,但肯定是有效手段之一。
  分家到现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无论是总厂还是的分离出去的分厂,都至少止住了继续亏损的趋势。船用阀门厂更是实现的收支平衡。
  而胡杨和华夏科技都与大连造船厂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只是一点渊源,这就要说到胡杨的那位亲生的领导罗鹏程了。
  造船厂的书记郑直和厂长卫红旗,都曾经是罗鹏程在党校的同学。
  他们专门找到罗鹏程聊过,让罗鹏程帮他他们把一把政策方面的脉。
  罗鹏程将他对时下国家对于工业产业领域改革的脉络,清楚明了的分析给他们听。并且对他们的改革想法,表示了明确的支持。
  不仅如此,罗鹏程还带他们见了极为领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之后,两位回到大连造船厂之后,便开始对自己下了这记“狠”手。
  而这次参观自然也是罗鹏程给胡杨牵的线。
  不仅是华夏科技的管理层,还有丹东和沈阳工业口的领导和一些合作单位的负责人。但胡杨他们故意晚了几天来,并没有参加前面的集体活动。
  按照惯例,这种参观学习会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当然是参观学习,而第二部分就是参观学习一方略显地主之谊。
  大连靠海,而造船厂又是靠着海吃饭的,对于这些内陆来的人来说,有很多新鲜有趣的项目可以参与。
  就在他们开始这些项目之后,胡杨他们才到这里。而这个时候那两位也才有时间亲自接待胡杨。
  “一直听老罗说有个得意门生,这可是终于见面。果然是英雄出少年。”说话的这位是造船厂的书记郑直。一位年过五十,但精气神极佳的老头。
  “已经二十多了,可不能再装少年了。”这个时候胡杨必须装一下。
  “华夏科技的大名,我们也都是听说过的。”说话的这位是造船厂的厂长卫红旗,年纪比书记郑直稍年轻几岁,也富态一点。
  胡杨故作埋怨道:“都是自己人。您二位从罗主任那边论,也都是我的亲领导。可不带这么挤兑我的。”
  郑书记也假装批评道:“过分的谦虚,可就是骄傲啊。”
  郑书记说道:“行吧,你这个小子喜欢藏拙,老罗也是说过的。老卫,咱就不难为他了。”
  卫厂长一拍手:“行,那咱们先去吃饭,吃海鲜大餐。”
  胡杨笑嘻嘻的说道:“那就不您客气了。早晨那顿就没吃,就等着这一顿呢。”
  郑书记哈哈一笑:“那可太好了,一会可要放开了吃。”
  胡杨笑道:“好嘞。”
  大连的海鲜果然是不会让人失望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连人对海鲜的理解,还是非常到位的。因为足够新鲜,所以只需要最基础煮或是蒸。调味料也只需要基本的葱姜蒜而已。
  “这是梭子蟹,这是虾爬子,还有这个偏口鱼,来吃吃吃...”
  “我可是听说,小胡身边有个酒量特别好的同志,是哪位啊?”
  胡杨很无奈的说道:“我那个亲领导啊,嘴是真的快。我这点家底都让他抖搂出来了。简有德,今天一定要跟几位领导喝好。”
  “是。”
  “喝...”
  在东北做任何事几乎都绕不开喝酒。而今天这顿,情况还稍微有些不同。胡杨也不能把自己摘出来。即便简有德不停的挡酒,胡杨还是毫无悬念的被灌倒了。
  对这个情况胡杨还算是提前有预计到的。吃饭之前,这个牛奶酸奶都是喝了不少。多少还是能缓解喝白酒之后的宿醉反应。
  这一趟胡杨来大连造船厂当然不光是为了参观学习先进经验而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买船。
  昨天还在大家都没太喝多的时候,胡杨提了几句。具体的还要等大家醒酒之后再仔细研究。
  可等到今天醒酒之后再说起这个话题,胡杨却发现这里面好像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卫厂长看着胡杨拿来的材料,翻了几页就放说道:“你们要订的是内河的平地货船。我们大连造船厂是修造海船。”
  胡杨一听也有点蒙,说道:“您的意思是,大连造船厂不造这类船只?”
  卫厂长点头:“没错。”
  胡杨赶紧说道:“那我们难道只能从更远的地方去买了。”
  卫厂长说道:“那倒不用,咱们辽宁还有几家造船厂。我个人推荐锦州造船厂。锦州造船厂主要制造的就是内河船舶,找他们正合适。”
  胡杨说道:“那能麻烦您给我们牵个线?”
  卫厂长拍着胸脯说道:“这当然没问题。锦州造船和我们也兄弟单位,很多技术都是共享的,回头我给你打个招呼就行,肯定不能让你吃亏。”
  胡杨说道:“那太好了。我就是想在咱省内找一个单位买船。第一,这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第二,以后有个售后维护的问题也能就近解决。其实我还有另外一件事,想您帮我把把脉。”
  说着胡杨让项凌江拿出另一份资料,递给了卫厂长。
  卫厂长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随便擦了擦手就接过来直接翻看。这份资料内容并不算多,几分钟的工夫也就看完了。
  快速浏览完之后,卫厂长抬头看胡杨的眼神中带着些许意外,然后先对身边的的秘书说了一句:“去看看苗工在不在食堂,在就给我请过来。”
  吩咐完之后他才看向胡杨:“你这上面写的都是真的?”
  胡杨肯定的说道:“当然。”
  卫厂长把资料递给了郑书记,说道:“你也看看。”
  他们这个反应,倒是让胡杨一头雾水。这份资料其实在他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非要说有,那就是大概写了他对于瑷河,浑河等水系的改造计划。
  说是个计划,但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未来规划。没有多少精确的数据支持,更谈不上严谨缜密,只是一个新的概念。代表了胡杨未来对于省内的水路运输的想法。
  胡杨准备这份文件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想要和造船的单位研究一下,如何在冬季封冻之后继续利用河道进行运输活动。是否可以设计出一种,专门针对北方的特点的内河货船。这是胡杨在这里最核心的需求。
  而将河道改造的计划也概略的写进去,是为了能相对准确的提供一个环境参数。却没想到,这部分却引起了卫厂长的关注。
  卫厂长问胡杨:“我们上次去北京开会,听说有人跟那位提出来,长江上所有新建桥都要保留通行海轮的高度。这个事儿....你知道吗?”
  这个事儿的确是当初在青岛的时候,胡杨对那位大领导提出的建议。但除了当时在场的人之外,他是不会跟任何人承认这话是出自他的口。
  即便面前这两位都是罗鹏程的关系不错。胡杨也依然不会承认。
  装作努力回忆了片刻之后,胡杨说道:“这个我听罗主任说过一次。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很大胆的想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