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四海电子

  “张博洋,年龄是二十八,天津四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少东家。没错,他爹就是四海电子的掌门人....”
  胡杨打断了一下邢鹏:“你最近在看武侠小说吗?”
  邢鹏一愣:“是啊,在看一个叫金庸的香港作家写的《射雕英雄传》,真的很好看。里面说的一个叫郭靖的练了一个武功绝学叫降龙十八掌...额,你怎么知道我在看小说?”
  胡杨心说果然:“少东家,掌门人都是武侠小说里用得比较多的词儿。你说我怎么猜到的。”
  邢鹏略有点尴尬呵呵一笑:“那个我都是业余时间看的,可没耽误正事啊。”
  胡杨笑着说:“我是告诉你,看完《射雕英雄传》之后要接着看《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这三套书是能连上的。接着说张博洋的事儿吧。”
  邢鹏很认真的在本子上把另外两本书的书名记下来,然后才继续说道:“张博洋这个人倒是没什么特别的。上的是重点大学,从高中起就和很多女同学有故事,大学也没闲着,据说有几个还弄的动静不小。因为他爸的关系,这些都没影响他毕业。毕业之后之后就进了他爸的公司,现在也算是一个负责人。”
  简单来说,这个张博洋就是一个普通的“富二代”。八十年代其实还不太有富二代的说法。那个时候的“二代”说的都是赵援朝他们这种。
  从逻辑上讲,要有一代带能有二代。而这些所谓富一代,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他们就是那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人。有了他们这些富一代才会有富二代。
  张四海就是最早下海的那一批人,吃到了改革的红利,也吃到了行业的红利。成为富一代也就顺理成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二十一世纪初最著名的一批企业家,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创业的。
  急着邢鹏就说到了张四海:“四海电子是张四海在1980年创办,他算是最早一批停薪留职下海的,在天津混的也算风生水起。从发展路径推断,张四海应该有不少关系。最近一年多,四海电子开始有很多涉外的动作。这次与德国annd电子的接触就是其中之一。这块柏青应该有第一手资料,我就不多说了。”
  八十年代中期,能在一天之内查出这么多信息,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当然,这是以的一个业余或者说外行人的尺度来衡量。
  胡杨拿了一张信纸,写下了“四海电子”四个字,然后给管冲发了过去。接下来,他就要为下一次德国行做准备。
  这趟去德国的时间依然不太确定,但肯定不短。所以眼下有的问题都要妥善的解决才能放心出去。
  眼下最重要就是工业废料综合处理的项目。这个项目要在离开之前把所有基础都打好,以免对后续其他项目造成影响。
  柏青那边工作还是要继续的,毕竟是单位正式的派遣活总还是要干的。相信那个张博洋只要脑子不抽风,就不会在人前做什么出格的事。
  不过为了防止这个人真的会有间歇性的抽风,戚扬被派到了柏青身边,成为她的专职助理。
  戚扬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分寸,都是胡杨可以完全放心的。而且戚扬也可以顺便近距离观察一下这帮人,搜集一些相关的情报。四海电子的根基在天津,但这次却来沈阳与外伤洽谈,里面肯定是有缘由的。
  柏青对戚扬算是非常熟悉了,对于胡杨的这个有那么一点霸道的安排,她也并没有拒绝,反而是有那么一点窃喜。
  真正不高兴的还是张博洋。一个从外形到气质都全面碾压的他的男人就已经很讨厌了,更可恶的是这个人还是那个胡杨派来的。
  张博洋几乎是立刻就跳出来反对。他的理由是,不能让这个来历不明的人参与到这次重要的涉外会谈中来。
  这个理由还算有点说服力,所以柏青很直接的回应:“这是我对象给我配的司机。和这次工作没有关系。如果你们依然认为有问题,就给我单位打报告换人,就这样。”
  就这样...
  柏青还是那个柏青,一个剪着短发,脾气凛冽的北京飒妞。与胡杨在一起并没有让她失去这些特质。胡杨也很高兴自己没有改变柏青。他当初喜欢上这个姑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股飒的劲儿头。
  简单直接不留余地的发言之后,张博洋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主意。因为柏青根本就没给他留余地。难道还能真的打报告把柏青给换了吗?
  憋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张博洋,最后也只能再次强调,不让戚扬靠近他们的这次“重要的涉外商务会面”!
  至于其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从工作的角度考虑,柏青的业务能力在单位是非常突出的,换个人肯定不会比她更好。从个人私心出发,他张博洋可还没有承认追不到这个姑娘。
  而在心里,这笔账自然也还是要算在胡杨的头上。
  annd公司是德国一家中等规模的家电企业。在欧洲annd的市场占有率并不算高,走的是中低端家电市场。
  德国最出名的电子企业肯定是西门子,百年企业的积淀不容小觑。这样的企业也到了中国来了,那annd自然来得也不奇怪。
  而且相对而言,中低端家电也更加契合中国市场的需要。哪怕是以八十年代的情况的来看,这也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然而,这个世界上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都会发生。否则,这个世界也不会现在这个样子。
  与其他涉外的洽谈一样,翻译的工作首先就是从准备资料开始。柏青作为主要的翻译,自然是第一时间看到了完整的资料。她看到了,其实也就等于是胡杨也都知道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张博洋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了。
  柏青他们工作的地方在一个规格比较高的招待所。按照惯例,所有人的工作住宿都在这里。柏青的两个同事也都已经办了过来。但柏青显然是不会遵从什么惯例。她已经明确的表示,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后就会离开。
  从一开始就吃瘪的张博洋,这一整天的脸色都阴沉的可以挤出水来。
  戚扬虽然不被允许进入柏青他们工作的地方。但这个招待所毕竟没有被整个包下来,他总还是有办法混进去。毕竟戚扬是专业的。
  很快胡杨就知道的annd的存在,并且对这个德国企业有了大致的了解。
  今天胡杨给自己安排的行程很满。
  第一站是先去了铁西工业局。既然是已经算是尘埃落定,那胡杨也希望尽快盖棺定论,省的以后再有后续,那会浪费更多的精力。
  胡杨主动上门,几位领导也不算是很意外。只是多少面子上有点的过不去。不管怎么说,这件事他们都过了手,结果六家单位,一个都没谈下来。
  这要是放在改革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他们工业局作为上级主管单位,是可以直接下命令的。现在虽然也可以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但威慑力早已不如从前。
  见到胡杨,几位首先肯定是要安抚一下的。毕竟这件事上,华夏科技一方受了委屈的。人家到你们管理的地界上搞承包,诚意是非常足的。结果差不多都谈成了,咱这边权几乎全体变了卦。
  虽然具体的细节现在还没有传开。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单位的行为的确的是对整个铁西工业企业的形象造成了影响。
  八十年代还没有征信体系,对于诚信意义也并没有那么明确。但正因为这样,信任才显得更加脆弱。一点点流言蜚语,甚至只是一点不确定,就能造成类似一票否决的效果。
  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这几家单位的管理者都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冷轧机厂和起重设备制造厂,他们在这件事中显得尤为突出。毕竟其他几家与华夏科技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哪怕只是口头上的。
  安抚之后,就是最后一次尝试。他们的想法也跟起重设备制造厂的姜厂长一样,就是想看看胡杨会不会也提高条件。
  如果能拿出同等的条件,他们都认为华夏科技是更加适合承包方。毕竟胡杨是从沈阳走出去的,算是一个本地人。那个李香香是从南边厦门来的,那是外地人。
  胡杨不意外他们会有这种朴素的想法。这就是缺少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更缺少市场经济下运作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相信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干预可以完全替代市场的自行运作的那一套。
  像之前一样,胡杨委婉但坚决的拒绝他们的提议。
  然后胡杨着重的把华夏科技与铁西特钢的合作讲了一下。并表示,之前遇到的一点点问题,并不会影响他对于铁西的印象。只要有好的机会,他和华夏科技都还会继续投资铁西区,不是还剩下铁西特钢这一家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