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紧张筹备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不夸张的说就是国家骄傲。
在战后的日本的经济重建中,可以说是中流砥柱。五十年代,索尼集团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在美国出差的时候了解到了晶体管这项技术。
这位经营天才立刻想到了当时爆红的高科技产品收音机。
这项新型技术的引用让索尼乃至整个日本的电子行业成为了世界的领头羊和模仿对象,日本也成为收音机产品最大的制造国和出口国。
在1959年仅收音机一款商品,向美国出口的数量为四百万台,到1965年则超过了两千万台。
还是在1959年,美国德州仪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这将半导体技术向微小型化、智能化和可靠方面又进了一步。同时也让杰克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那时美苏仍处于“冷战”时期,哪怕ibm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计算机中使用的内存芯片,并开始用于军事装备的改进。
而在这时日本大力出口的收音机还照样被看做是低端产品,没有引起重视。
到了六零年代,美国军方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的需求剧增。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日本也做出了自己的集成电路和内存芯片。
虽然技术稍逊,但日本凭借着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在生产方面占尽了优势。产量巨大,面向全世界出口。
到了七零年代,在贸易方面日本对美国的顺差已经很高了,美国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开始搞事情。
日本有家卡西欧公司主打的产品是计算器制造,当时在美国电子产品市场中占比八成。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卡西欧就成了这只鸟。
七十年代初,美国随便找了个借口认为卡西欧公司违反《反倾销》法案,因此拒绝向日本继续提供核心ic技术,因为这是半导体技术的核心材料。
从此日企遭受了重大的行业打击,卡西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曾一度跌破三成。
日本国内当时采取的方法是“不给卖我就自己做”。由国家牵头,集合国内前五大公司,投入超过七百亿日元进行研发。
行业龙头联手+国内市场保护的模式还是很有效的。
到了1980年美国惠普公司的芯片测试结果表示,“日本的良品率远远高于美国”,加之制造大国的优势,日本超越美国重回半导体行业的霸主地位也是顺其自然。
技术上日本可以成为霸主,生产能力上日本也可以成为霸主。但在政治上,日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霸主。所以才有了日后五国财长联合签署的那份协议。
这件事的时间上与胡杨上辈子并不吻合,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生,较之记忆中的时间节点已经晚了一年多了。
但胡杨相信这件大事,必然会发生。所以这次考察团摸底的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确认各个中小规模无线电工厂管理模式和股份归属信息。
然后是尽量捋清每家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最终目标是画出一份行业图谱。从最上层的五大公司,再到下面每个供应商,最好连包装配套和运输物流都到囊括进去。
当然,后面这些并不是硬性的要求。毕竟日本并不是咱们的主场,这些考察团中真正到过日本本土的人比例也没有超过三分之一。
胡杨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尽其所能,力所不能及的他会接手。
胡杨的第一站依然是香港,这里现在聚集了华夏科技将近一半的力量。管冲手下的人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充裕过。
接下来外汇市场会有大的波动,而对于那些与外贸紧密相关的行业也都肯定会被冲击。香港的四大地产以及其他地产大佬基本都有大笔此类的业务。
所以可以预见的,香港楼市也肯定会随因为外汇市场的波动而产生起伏。
这就是管冲出手的好机会。
八十年中后期的香港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在这里进行外汇交易非常便捷。这里自然也就是胡杨选择的“作战”主场。
文书方面的工作,有大秦律所的专职律师负责,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接下来就只要慢慢的建立账务并注入资金就可以了。
为了能最大限度提升收益,这次胡杨特意高价从海克斯那边的家族基金那边雇了个操盘手过来。这位叫沃尔伯格的专家,常年混迹于欧洲股市,对于外汇市场的操作非常熟练。
按照胡杨的指示,他们现在首先要收入的是美金。在大事件发生之前,美金会有短期的迅速上扬,然后才是快速下跌。胡杨希望沃尔伯格能够抓住时间差,把美元和日元的钱都赚了。
这个要求的难度是挺大的。因为这需要对美元和日元的额汇率关系把握的非常精准。美元上涨的同时,日元就是相对下跌,反之也是如此。
美元上涨他们会赚钱,而在更低的价格上买入日元,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赚钱。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就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
既然已经开口找人家借人,那这个消息也就肯定也就不能瞒着蔻蔻了。海克斯家族在欧洲外汇市场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
不过她知会了胡杨,海克斯这边会主要针对美元和日元之外的欧洲货币。
一大笔钱悄然注入外汇市场的同时,胡杨也终于踏上了飞往日本的旅途,但他的第一站并不是九州,而是日本的东京。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的首都是东京,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日本压根就没有法律意义上的首都。
东京只是非常重要的中心城市,却并不是法定的首都。日本只有个法定的首都圈,其中包括了东京而已。
虽然没有首都的头衔,但东京依然是亚洲最重要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亚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胡杨这次独自上路,身边连戚扬都没有带。这次他是要利用下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搞到一些正常渠道无法渠取得的重要信息。
胡杨的主要目标,就是日本工业系统对于美国现在种种行为的看法。
这个倾向很重要,会反映出日本企业对于接下来那份制造协议的“抵抗”程度。因为胡杨听说过关于那个协议的另外一个版本。
可信度上明显是不如公认的那种,但考虑到日本财长就在那五位之一,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虽然有很多因素上的不确定性,但大方向肯定不会改变。从现在已经掌握并落实的各种信息来看,美国的刀已经举起来了,只是落下的时间近或者远的区别。
以胡杨的日语口音,想要伪装成当地人是没问题的。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他就把自己变成了彻底的东京人,而且有了个身份。一个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
西装革履加上公文包的形象,在地铁中非常的普通。只要是男人,十有七八都是这个造型。
这次胡杨自己到东京来,也是有自己的计划,也分成几个阶段进行。现在就是他的第一阶段,去五大公司的总部踩点。
其实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大公司的总部。另外两家虽然也在东京建了大楼作为办公地,但事实上的总部其实是在九州的。
属于这五家公司的大楼,都曾经是地标性建筑,根本不可能找不到。接下来的一周时间,胡杨购买了必须的设备,搜集必须要资料,然后通过化妆和盗用身份等等方法混入建筑内部。
进入建筑胡杨会通过各种通风道和电梯井,想尽办法靠近核心电子设备,也就是计算机中心这类地方。
这个行为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他想要侵入这些大公司的计算机数据库。别看中国那边电脑才刚刚被小范围的认知。
日本这边可比咱们早了很多年。像这类大公司,都已经把计算机作为重要的研发设备使用。很多重要的资料也都会存储在计算里。
因为这的确比纸张更加的安全。至少现在看来是如此。
客观的看,这种想法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胡杨的存在是不能作为常规条件来考量的。这他们这么做就给了胡杨机会了。至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没人比他更了解这些系统的漏洞。
当然,情况也不是总那么顺利。前后半个月时间,真正成功入侵也只有两家公司而已。其他三家,都因为各种不可抗力和无法预测的意外而只能中途放弃。
不过这也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窃取资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技术之类的东西,而只是为了能准确的了解这些大公司的内部运行情况,以推测他们接下来的动向,以及未来可能用来应对意外方式和力度。
两家的资料已经足够提供参考。至于其他三家的,胡杨虽然没有搞到核心信息,但他还是搞到了内部人事资料。
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用好了也足够达到曲线救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