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形势扭转
公寓门口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安静之中,甚至可以听到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这对于一个记者见面会来说,这对于一个来势汹汹、群起围剿的记者见面会来说,这对于声势浩大、气焰滔天的好莱坞远征队来说,堪称奇耻大辱。
蓝礼环视了一周,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发现记者们依旧没有出声的打算,于是,他微笑地点点头,“那么,今天就到此为止了,剧组还有工作,那么就不耽误各位工作了。”说完,蓝礼就施施然地转身离开,回到了公寓里。
今天蓝礼的回应,真是一次又一次地出乎意料,蓝礼看起来完完全全不在乎这些负面新闻,如果不是记者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恐怕蓝礼也还是不会出面回应。如此坦然正直的回应方式,到底是愚蠢天真?还是清者自清?但不管是什么,却将记者们推向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
这后续报道,到底是报呢?还是不报呢?
晃晃悠悠地,那扇孔雀蓝的公寓大门就关了起来,彻底切断了记者们的视线,然后所有人面面相觑,满脸尴尬,最后低下头,匆匆忙忙地转身离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散了开来。
可离开之后,今天记者见面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发酵而已。
工作,工作,还是工作。这就是蓝礼结束记者见面会的最后一句话,话里话外都在强调着:“抗癌的我”剧组不需要炒作,也拒绝炒作,希望新闻媒体可以消停消停,回到自己的正规工作,不要再继续捕风捉影了。
所以,这从头到尾都是媒体在自作自受?
仅仅只是想到这个可能性,每个人的胃部就有些灼热。仔细想想,这次新闻到底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先是“国家询问报”,然后是剧组官方声明,再是……“娱乐周刊”?该死的“娱乐周刊”!
坐在驾驶座里的康奈尔,再也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愤怒,拿起了旁边的橙汁,狠狠地往喉咙里灌下去,可是灌着灌着,难以遏制的火气就炸裂了开来,拳头收紧,将整个塑料瓶捏了起来,里面的橙汁洒得到处都是,但他却根本顾不上。
突然,冷颤都蹿了上来,一个,接着一个。然后康奈尔就开始打喷嚏,根本停不下来,所有的怒火也都消散得无影无踪。这股莫名的怨念,到底是怎么回事?
离开公寓的路上,几乎所有记者都开始犯难了:这新闻应该怎么写?
整个见面会,他们被狠狠地嘲讽了一会,简直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他们几乎可以说是招架无力、体无完肤,这种狼狈窘迫的情况,真是羞愧难当。
那么现在,他们应该怎么报道?这是一个问题,严峻的问题,但对于无冕之王来说,事情从来没有那么复杂,他们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选择一个立场。
不需要等到第二天,当天下午,新闻就犹如蘑菇云一般爆炸了开来,将最近一段时间的新闻浪潮推向了全新的巅峰。
整体来看,记者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变本加厉,一派调转箭头。
“娱乐周刊”当之无愧的是批判阵营,“蓝礼-霍尔:是的,那些都是真的。”仅仅只是这一个标题,就已经足够惊悚。
在文章之中,康奈尔强调,蓝礼对剧组工作人员的指责供认不讳,并且丝毫没有认错更改的意思,那堂堂正正的姿态似乎所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并且在末尾,康奈尔表示,“本刊外派记者再次给予蓝礼解释反驳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
整篇文章,康奈尔笔下的蓝礼都显示出一股自命不凡、清高傲慢的感觉,这与之前“抗癌的我”剧组内部的爆料不谋而合。忽略了事情的其他部分,完完全全将焦点锁定在剧组工作人员的爆料之上,将蓝礼的高傲个性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除此之外,“娱乐周刊”还有不少的盟友——
“蓝礼-霍尔坦然承认所有指责,拒绝悔改”、“推卸责任,蓝礼和记者正式开展”、“嘲讽卡戴珊家族,蓝礼再次挑起争端”、“狂妄自大,信心满满:我是凭借自己实力收获提名的”、“霍尔承认与斯皮尔伯格、汉克斯关系亲密”、“恶意炒作?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这些声讨的报道着实不在少数,将断章取义的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的一句话,切换不同视角之后,也就诠释出了不同的答案,更不要说是一场内容满满的见面会了。他们没有说谎,报道的都是事实,可是结果却与记者见面会上的气氛截然不同。
一支笔杆子,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这就是记者们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根本原因。
不过,相比于变本加厉地进一步批判的媒体,调转箭头、改变观点的媒体占据了绝对优势,须臾之间就扭转了整个报道的风向。
“蓝礼-霍尔:剧组从未想过炒作。那么,到底是谁在兴风作浪?”
“全神贯注投入新作拍摄,’抗癌的我’值得期待。”
“娱乐至死的又一受害者:蓝礼-霍尔。究竟是谁在主导这一切?”
“一心一意的表演狂热爱好者,却意外被患上绝症?这是学院公关的新手段,还是嫉妒目光的残忍迫害?”
“拒绝炒作,专注表演。蓝礼-霍尔以实际行动回击质疑。”
“事实胜于雄辩,时间自有公断!深陷漩涡之中,蓝礼-霍尔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大气魄!”
……
这些支持者们,一个比一个愤慨,一个比一个激动,仿佛之前的落井下石,他们都没有参与一般,巴不得站出来,为蓝礼摇旗呐喊,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甚至愿意给蓝礼颁发一个“爱岗敬业”的旌旗,表示自己的真心实意。
不仅如此,“纽约时报”的布莱德利-亚当斯更是发布了一篇社论,标题名为“蓝礼-霍尔之殇。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
在这篇文章之中,布莱德利犀利地将箭头指向了“因为娱乐至死而丢失了追寻真相本身”的无冕之王,他强调,蓝礼从来没有想过炒作,更加没有想过利用身世背景做文章,却屡屡成为有心人炮制新闻焦点的工具,这对于快餐时代的新闻行业来说,是一个令人唏嘘又令人悲伤的事实。
“当蓝礼-霍尔全身心投入电影拍摄时,媒体却不断骚扰剧组的安定;当蓝礼-霍尔专心致志投入角色钻研时,媒体却打着正义的名号谋求自己的利益;当蓝礼-霍尔拒绝同流合污时,媒体却不管不顾地将脏水扣了过去。
‘我真心的希望,各位记者不要关注我们的剧组,也不要关注我,让我们好好地投入工作。’
这是蓝礼-霍尔在接受采访时的原话,到底是面临了什么样的困境,才引导出了这番话呢?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奠定了整个新闻的基调和走势,将娱乐至死的大时代背景勾勒了出来,真正地将矛头对准了为了制造爆掉而不折手段的媒体自己,尤其是“娱乐周刊”,瞬间成为了无数网友攻讦的目标——这一次,他们也好好品尝了一下蓝礼的滋味。
在此之前,对蓝礼声讨不止的网友,不需要任何缓冲地,直接就将枪口对准了“娱乐周刊”,就好像金鱼一般,只有七秒的记忆,没有任何愧疚,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纠结——准确来说,没有任何意识,随波逐流地,开始批判新的对象。只是,这一次“娱乐周刊”刚好撞到了枪口上。
除此之外,“名利场”的黛西-卢卡斯则以别样的视角关注了这一次的事件。
“蓝礼-霍尔的七宗罪,征服了好莱坞的欲/望符号。”
这是黛西所撰写的专栏标题,在文章之中,黛西认为,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即将揭幕的奥斯卡,虽然蓝礼出现在大众面前仅仅只有一年时间,但蓝礼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天赋、气质和个性,却让人心生向往,轻而易举收获了不俗的人气,这也使得蓝礼成为了众矢之的,引发了这一次的反对浪潮。
黛西列举了所谓的“七宗罪”,其实还是在赞扬蓝礼,认为蓝礼以自己的魅力和实力,成功地在好莱坞占据了一席之地,如此横空出世的姿态,让人侧目。
但同时,黛西也认为,蓝礼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自己。证明“活埋”和“爱疯了”不是昙花一现而已,证明奥斯卡提名是经得起考验的,同时也证明绝对实力终究还是会发光的。
“也许,’抗癌的我’无法肩负起反驳质疑的重量;但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投入表演的蓝礼,却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演员身份。他,仅仅只是一名演员。”
“名利场”以一种噱头满满却又诚意十足的方式,表达了对蓝礼的声援。
记者见面会之后,这一次的“蓝礼-霍尔”事件似乎有着越演越烈的迹象,媒体内部开始打起了嘴仗,正反双方都寸步不让,虽然目前支持蓝礼的声音占据了上风,而且还是绝对优势,但反对派却毫不胆怯,坚定不移地将自己的抗议姿态延续了下去。
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所有人的目光暂时离开了西雅图,却开始朝着整个北美蔓延了开来。不仅仅是纸质媒体,也不仅仅是互联网,就连脱口秀也不由加入了调侃的行列,事情,似乎越闹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