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6 巨大风险
过去十年时间里,欧洲三大电影节都在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希望能够跟上时代脚步,威尼斯自然也不例外。
新世纪之后,威尼斯也尝试敞开怀抱接纳好莱坞电影——不止是艺术电影,还有星光熠熠的其他电影,毕竟好莱坞的强大影响力在欧洲也是无法忽视的,但因为意大利电影产业内部的强烈抗议和反对,没有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下去,间或间或地展开零星合作,可惜缘分断断续续地没有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影响力也就没有能够凝聚起来。
马克-穆勒担任电影节主席的时候,他的公关能力和强大人脉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也使得威尼斯与亚洲电影完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与好莱坞拉近了距离;但恰恰也因为马克-穆勒的长袖善舞,他也最明白“权衡”的重要性,经常向国内的保守派、顽固派低头妥协,寻求一个温和的平衡点,这才使得威尼斯的艺术定位没有能够完全确立。
当阿尔贝托就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时候,他们需要在混乱之中寻找清晰思路,其中,作为全球电影产业最大市场的美国,到底应该如何合作,这依旧是阿尔贝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而他所面临的局面还要更加错综复杂。
此时整个“戛纳系”风格气候已成,好莱坞电影与戛纳的亲密关系已经无法斩断,大部分优秀美国电影参加电影节的首选都是戛纳,而威尼斯只能捡漏;随后他们还需要面临多伦多的正面冲击,大多时候都只能在剩菜残羹之中挑挑拣拣,着实没有太多选择余地,继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同泥沼。
自从就任以来,阿尔贝托就在一点一点地尝试着调整着。
2012年,三部美国电影入围威尼斯主竞赛,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泰伦斯-马力克的“通往仙境”和哈莫尼-科林(Harmony-Korine)的“春假”,三部作品都受到了不俗赞誉,其中“大师”更是拿下了银狮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2013年,五部美国电影入围威尼斯主竞赛,詹姆斯-弗兰科的“神之子”、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的“拉姆斯菲尔德自述”、大卫-戈登-格林的“乔”、凯莉-雷查德(Kelly-Reichardt)的“夜色行动”、彼得-兰德斯曼(Peter-Landesman)的“帕克兰医院”。
其中,大卫-戈登-格林、凯莉-雷查德都是独立电影领域的出色导演,埃罗尔-莫里斯则是纪录片领域里的大腕,但彼得-兰德斯曼和詹姆斯-弗兰科都不曾在导演领域里交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生手。
结果,五部作品的平均质量都远远低于预期,让威尼斯饱受争议——与同一年登陆戛纳的“醉乡民谣”、“唯爱永生”、“内布拉斯加”、“烛台背后”比较起来,相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再加上最终金狮奖颁发给了意大利本土电影“罗马环城高速”——这被誉为是千禧年以来威尼斯的最差金狮,更是让威尼斯饱受争议。
无论是意大利本土还是其他国家,所有媒体都在吐槽威尼斯:为了讨好好莱坞,又为了讨好意大利,结果却忘记了电影节的核心本质,终究还是需要以作品为本,优秀作品才是电影节不可动摇的灵魂,阿尔贝托试图完成制衡却落得了猪八戒照镜子的下场:
里外不是人。
其实,这不能责备阿尔贝托,他的位置也非常难做,威尼斯电影节主席就是夹缝求生,任何一点点改革都面临着无数意见的横加干涉,内行外行的意见数不胜数,即使是长袖善舞的马克-穆勒也没有能够改变如此僵局——难怪人人都说意大利就是欧洲的华夏。
但是,经过两年的磨合与摸索之后,阿尔贝托还是隐隐寻找出了一点点思路:暂时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答案,可终究还是需要尝试了才能够知道结果,不是吗?
好莱坞。
答案就是好莱坞。
威尼斯电影节的举行时间与多伦多正面相撞,伴随着多伦多的崛起,越来越多美国电影更加愿意在多伦多首映,然后就顺势展开颁奖季的公关运作;但多伦多的劣势就在于,它没有设立评审团的奖项,仅仅只是人民选择奖,这对于颁奖季专业口碑的运作来说还是有所欠缺,这就是威尼斯的机会——
不管如何,威尼斯都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并且是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不是吗?
去年就是最佳范本:“地心引力”选择在威尼斯举行了全球首映,就连戛纳都嫉妒得不行,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却没有能够参加主竞赛单元,而后“罗马环城高速”登顶金狮奖,却让更多媒体扼腕惊呼。
后来也证明了“地心引力”的强大影响力,从票房一路横扫到奖项,即使最后遗憾地与奥斯卡最佳影片擦肩而过,却依旧是2013年全球影响力最出色的作品。
假设,“地心引力”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并且登顶了金狮奖,那么,这应该就足以成为“断背山”登顶金狮奖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威尼斯最备受瞩目的一届盛会了:关注有了,人气有了,口碑也有了。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这是一道算术题,而且是一道并不困难的算术题。如果威尼斯电影节能够真正成为颁奖季的起点,把好莱坞巨星们全部吸引过来,把奥斯卡系优秀作品吸引过来,那么——
优秀作品不是问题,人气巨星也不是问题,短期之内就可以解决威尼斯的困境;并且,还能够稍稍抢一抢戛纳的风头——戛纳距离奥斯卡太远了,从宣传策略和讨论热度等角度来说,威尼斯更加适合颁奖季作品。
当然,这也需要冒风险:冒着威尼斯成为“颁奖季后花园”的风险,多伦多成为好莱坞的后花园是理所当然,但威尼斯呢?
这是阿尔贝托需要作出的决策。另外,这还是阿尔贝托需要说服意大利业内专业人士们的关键环节——如何在意大利电影和美国电影之间寻求平衡,又如何利用美国电影制造话题进而吸引其他电影参赛,还如何在颁奖季电影之中寻找到威尼斯的位置,这所有的所有都是马克-穆勒当年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在阿尔贝托也同样需要面对。
今天,专程前来新奥尔良探班,这关系着阿尔贝托的下一步计划。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蓝礼这一名演员而已,阿尔贝托完全没有必要专程前往剧组拜访,一对一的单独电话邀约就已经诚意十足了;但阿尔贝托还希望通过蓝礼这一个点,打开好莱坞独立电影的战略合作计划:
圣丹斯电影节和西西弗斯影业的传闻,阿尔贝托有所耳闻;另外,蓝礼与柏林电影节密切接触的消息,阿尔贝托也有所了解;再加上蓝礼对全球电影市场的强大影响力与号召力,这也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阿尔贝托此行就是专门为了邀请蓝礼出席威尼斯电影节的,这对于整个电影节的未来规划都至关重要。
稍稍有些意外的是,阿尔贝托与蓝礼的短短碰面,灵感就无法遏制地迸发了出来,有些无法阻挡的意思——
如果蓝礼能够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关注和人气就无需赘言了,最重要的还是威尼斯的艺术定位。
过去这些年以来,蓝礼挑选电影的眼光折射出他的艺术品位和专业素养,而世袭贵族的底蕴更是锦上添花,这使得蓝礼在业内拥有了足够的威望:他的艺术赏析能力是值得认可的,势必不少艺术创作者愿意和蓝礼交流、切磋、争执、辩论,这对于电影节氛围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这可以为电影节确定了一个艺术基调;另一方面,这还可以吸引更多作品愿意报名威尼斯。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坏,让动荡不安之中的威尼斯稳定下来——当然,蓝礼也不是威尼斯的救世主,不可能轻而易举就解决电影节的诸多顽疾;但至少,这可以为电影节提供一个方向、一盏明灯,让阿尔贝托寻找到更多有效的解决办法:拥有一个开始。
评审团主席的位置,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柏林和戛纳都是如此,同样,威尼斯自然也不例外。
只是……意大利的情况着实太过错综复杂,马克-穆勒没有能够完成的事情,阿尔贝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想法非常非常/诱/人,但终究,阿尔贝托还是冷静了下来,暂时把脑海里临时迸发出来的灵感收了起来,专注于自己的原本计划:
他还是需要避免操之过急,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先邀请蓝礼参加主竞赛单元,然后再一步一步增强蓝礼与威尼斯之间的联系,期待着未来能够让蓝礼成为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并且点燃威尼斯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化学反应,步步为营地成长起来,真正地让威尼斯在全球电影产业之中站稳脚跟。
虽然评审团主席的提案几乎没有可能,但邀请蓝礼参加主竞赛单元,这件事则没有任何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