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隐患

  “来人,鸣钟,召集百官升朝。”听完太监的汇报之后,朱厚熜知道事态紧急,连忙吩咐起来,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朱厚熜也明白这种事情不能耽搁,不然甘肃动乱,被北蒙有机可趁,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且慢,皇上听臣一言。”看到太监准备依旨行事,张信心中一动,伸手阻止道,那太监听到张信的话,步伐一滞,转过身看向朱厚熜。
  “你先退下,待会有事再唤你。”朱厚熜强忍心中的焦急,将太监打发下去,眼睛盯住张信,示意他有什么事情赶快说,毕竟事情如此紧急,如果换做其他人说这句话,朱厚熜根本不予以理会。
  “皇上,甘肃是边陲重镇,动荡不得,不然蒙古铁骑随时可能入侵的。”张信表情严肃说道,这事情可不是在开玩笑,真的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朕知道,还有呢?”朱厚熜语气有些差,张信阻止自己上朝,不会就为了说这个谁都明白的事情吧。
  “要想解决甘肃之事,离不开朝廷诸位大臣的协助。”张信继续说道。
  “所以朕才要召集百官一同商讨此事啊。”朱厚熜说道,这也是明摆的事情,不仅需要大臣的帮忙,可能还要出动军队呢。
  “那皇上恐怕要将修建帝庙的事情暂且搁置了。”张信小心翼翼说道:“在此危难之时,朝廷不宜再起纷争,皇上以为然否?”
  “你说的没有错,为兴献帝修建家庙,待解决此事再说吧。”仔细考虑之后,朱厚熜无奈说道,毕竟两件事情孰重孰轻朱厚熜自己也能分辨出来。
  “事不宜迟,皇上赶快召集百官商议此事吧。”暗自松口气,张信连忙劝说起来,刚才还真怕朱厚熜沉不住气,当场反对自己的提议呢。
  “鸣钟召集群臣上朝,摆驾太和殿。”这时候朱厚熜也没有时间细想,张信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及这件事情,而是快步走出暖阁向太监宫女吩咐说道。
  乾清宫中雄浑的钟声再次响起,这已经是第二次响起这样的声音了,上次是因为边防缺饷的事情,而这次是兵乱,比上一次还要严重许多,还好事情发生在甘肃,朱厚熜此时还能保持镇定,安静的坐在太和殿小房之中,等候百官上朝。
  “皇上,群臣已经在大殿等候,该上朝了。”看到百朝已经在殿内列班站好,黄锦连忙小步上前对朱厚熜轻声说道。
  …………………………
  当悠扬的钟声截止,张信知道朱厚熜应该升殿与百官商议甘肃的事情了,回头看着雄伟堂皇的皇城,张信心里暗暗叹气,无论再怎么掩饰,大明朝廷已经积累百多年的隐患慢慢的开始暴露出来,皇帝官员侵占百姓田地、权贵大族兼并农田、隐瞒人丁额田,各地官吏贪污腐败,而这些隐患之中又以军事荒废最为危险。
  大明开国之初,为了减轻朝廷和百姓负担,各个卫所军户实行屯田制度,明代军屯制度的建立军队,简单说,军屯就是兵不出农,犹可以兼农,而省坐食之费,由于它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军队生产自给的一种好方式,所以,代代相传,至明朝还不改,而且规模超越前代,效益更为可观。
  明太祖朱元璋崛起田间,深知士农工商之中为农者最苦,因此起兵以后,一直留意军屯,早在攻在江南还没有建立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沿前朝旧制建立民兵万户府,专管军屯等事务,令军士在南京龙江各处的边区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开垦荒地实行屯田,力争军粮自给,减少百姓负担。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决策是正确的,正是凭着屯田带来的好处,建国之后明朝的国力持续上升,终于将蒙古人逐出中原,因此朱元璋曾经自豪的说过:“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
  接着永乐帝即位以后,也继续大力命军兴屯,开垦土地,发展生产,就是因为这样,永乐皇帝这才有足够的粮饷与北方的蒙古人多次征战,不像后来,因为每次战役都花费粮银众多,弄得皇帝和大臣们都不愿意轻易开战,恐战避战之风慢慢形成。
  明代军屯,集中于边区,尤其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固原等九个边陲要地,这九个军事重镇,既是重兵固守的要地,也是军屯的重点地区,九边地理位置归属北方,肥沃的田地有限,慢慢的已经没有荒地可以开垦,到了宣德年间,法久弊生,各项典章制度渐趋破坏,军队屯田亦不例外。
  时至正德初年,各地的军屯已遭到严重破坏,而是那时候正是大太监刘瑾专政,为伪增田数,横加搜括,讨好正德皇帝,无礼各地屯田日益锐减的情况,竟然说辽东军屯比永乐时增加一万八千余顷,而屯粮之入减少五十余万石,对此加以征税。
  屯田制度的败坏原因有多种,边境日渐多事,多抽屯军补伍,导致田地荒芜,沿边腴田多为将官、豪族侵夺,田租赋税收不上来,边备设施湮没,无以抵御边境骚扰等等,而屯田是九边各镇的基础,各镇官兵的粮饷大半是从屯田得来的,如今屯田制度败坏,那么数十上百万的军士粮饷就转移到朝廷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