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2章 谋划
“北方的战事并不顺利,呼延赞等将领都牺牲了,看起来我们和契丹之间始终有一段差距,要不然我们几十万大军在那里怎会将古北口丢失。”
“要我说,不是咱们的士兵无能,以前不是好好的吗,我看是将领无能!”
“兄弟你小声点,掌握北方大营的是高怀德将军,是咱们太子妃的父亲,你这样说不要命了吗?”
“怕什么,他们打了败仗难道还不让人家说了,我也是正经的商人,我捐给朝廷的钱财也不少,那都是用来给朝廷打仗用的,现在他们打了败仗我说一句怎么了。”
这些人都在议论古北口的丢失,这件事朝廷不可能隐瞒的,如果刻意的隐瞒的话,一定会引起来更多的猜忌,所以朝廷公开了这个消息,而且大宋日报还特给几个牺牲的将领写了几篇传记,将他们的生平给介绍了一遍,一时间汴京掀起来了一股子崇拜英雄的热潮。
“朝廷这一次吃了一个大亏,将古北口给丢,这是当年太子亲自率军给收复的现在又被契丹给占去了,看来太子的这个岳父还是差那么一点。”
“王爷你说这一次我们大宋能胜利吗,人家契丹可是兵强马壮的,我听说这一次人家可是没有费吹灰之力就将古北口给拿下了,这就有点危险了。”
金色面具人担心的说道,他是赵普的马仔,可是也是一个汉人,对于契丹的仇人绝对是真的,不可能造假。
“这个应该和你的宰相大人分不开吧,唉,死的可都是我们大宋的士兵呀,你这个宰相可是……”赵麟叹了一口气也没有说什么,转身回自己的房间去了,留下金色面具人知道在想些什么。
“这一次我们的机会来了,赵大人让我们按照以前的布置行事,最近一定要看好我们的护身符,我们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上了,千万不能出现差错,否则我们就真的是万劫不复了。”
在一个侍郎的府邸,一些官职不算高的官员他们正在一起商议着什么,这些人都是赵普在朝中的支持者,换句话说很多的人都是赵普的小弟,都是赵普一手提拔上来的,对赵普的话是言听计从。
“朱大人,放心吧,我们一切都是按照大人走的时候的布置,最近成果喜人,等到我们的计划实施的时候我们倒是能省下来不少的事情了。”
“对,现在只要我们不能乱,只要稳住,我们很快就能取得胜利,大人谋划了这么长时间,不就是为了给大家谋个好的出路吗,现在正是机会,大家千万在这个是不能出错。”
这些都是赵普的心腹,虽然赵普现在不在这里,但是他们依然是按照赵普走之前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在行事,而朱姓官员的家就是大本营。
而他们正在密谋的时候却不知道有人在他们聊得正高兴的时候离开了府邸。
“你说的是真的他们最近见面比较的频繁?”
“是的,他们在交谈的时候什么人都不让靠近,而且有人在周围把守,所以我们没有能够听到需要的信息。”
“好了,下去吧,这件事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们千万不能暴露,继续回去坚持,如果暴露了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暴露了,小人的也绝对不会回来的,主子放心,小人告退。”
等到那来报信的人走后,他再一次的坐在了自己的案前,一个人自言自语道:“你难道真的要自绝于天下,自绝于朕前!”
“来人,去将苗训叫来,就说朕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这个人是赵匡胤,赵匡胤一直在关注着百官的动静,不能说所有官员吧,大部分官员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他的掌控之中。
“陛下,您说的之真的,这一切都是他安排的?”苗训来了之后直接进入到正题。
“朕也不相信,可是这确实是他,他跟随朕这么多年了,居然会办出来这样的事情,真的是想不到他还有这样的心思,而且赵麟带着粮草去扶桑很有可能就是他做的,这一点想必你比我清楚。”
对于苗训,赵匡胤一般是不怎么隐瞒的,因为这个人是自己的心腹,是能信任的人。
“这,这其实也有一些证据指向他,只不过臣没有证据,所以也不敢向陛下禀报,以免有争权夺利的嫌疑,即使陛下这样说了,臣也就毫无顾忌了,和他联络的那些人等我们查到的时候都死了,线索也断了,也许正是因为他知道我们要调查他,他才想起来要自告奋勇的去北部边疆视察的吧?”
苗训还说出了自己了担忧,这么多年了和契丹作战都处在上风,怎么赵普一过去事情频出,这也是他搞的鬼吗?
“虽不中,但也不远了,这其中他脱不了干系,苗训朕知道你们而是师兄弟,可是这是卖国,希望你能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
“陛下放心,臣懂得如何做,现在就要盯住朝中和他往来密切的大臣,将他们的所作所为掌握清楚,看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而此时我们千万不要打草惊蛇,毕竟现在我们的重点全部在北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苗训公私分明,这也是赵匡胤看重他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他这样说,很符合赵匡胤的心思,其实他不说赵匡胤也已经这样做了,这一点恐怕他也猜出来了,但是却不能在皇帝的面前表现出来,这就是装傻,装傻的人一般都能活的更久。
“这些朕已经安排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稳住朝堂,这里千万不能再乱了,朕相信契丹还不是我们的对手,外患固然重要,内忧更为严重呀。”
赵匡胤也知道大宋现在最大的忧患是来自内部,契丹很强可是这么多年也没有将中原给彻底的覆灭,五代的战乱都是从自己内部开始,内部才是他最为担心的,攘外必先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