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0章 十年恩仇了
韩通,后周将领,在柴荣时期屡建奇功,官至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对你柴荣是忠心耿耿,柴荣驾崩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韩通打算组织军队抵抗,被王彦升所杀。赵匡胤登基后,追赠其为中书令。
主要是因为韩通作死想要捉拿赵匡胤的家人,结果被王彦升和高琼杀了一个精光,都知道了他还有一个儿子,只因为他当时不在家,所以幸免于难。
这个人就是韩通的次子韩州,可是从那以后也没有人见过他,都以为他死了,谁又能想到他居然一直在赵匡胤的眼皮子下面。
“陛下果然好眼力,我自认为没有露出来什么破绽,为什么还是被你给看出来了,我到底是那里让你怀疑了?”
韩州这样说就是承认自己的身份了,韩州正是韩通的次子,一直潜伏在赵匡胤的身边。
“朕说你刚被任命为大内都部署的时候朕就看出来你不说张琼了,因为你和张琼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朕就怀疑了。”
赵匡胤知道这个真相已经十多年了,从来没有透露过,现在终于是解开谜底的时候了。
“张琼和朕相交多年,他的一切习惯朕都清清楚楚,即使你假扮的很像,可是依然逃不过朕的眼睛。”
赵匡胤说的也是事实,如果和你熟悉的人,即使是改头换面的话,也是能被认出来,因为彼此都很熟悉,改变了许多也有点地方改变不了。
就像赵匡胤所说的那样,无论韩州假扮的多相似,也没有关系,总有破绽的。
“陛下果然非常人,既然陛下早就知道我的身份,为什么还要隐忍这么久,为什么不杀了我呢?”
说道这份上了,韩州也没有什么顾忌了,赵匡胤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当时怎么不杀了自己呢?
“朕不想你死,你相信吗?”
“陛下明人不说暗话,这话你觉得我相信吗,既然身份已经暴露了,您也没有必要隐瞒我,说什么我都币可以接受的。”
张琼,揭开脸上的人皮面具,露出来一张年轻的面孔,这个年轻是相对于赵匡胤来说的,也有三多岁,四十岁的样子了。
“恩,这才是韩州本来的面目,韩世侄,久违了,看到你这一张熟悉的面孔,朕就想起了你的父亲,韩通老哥。”
赵匡胤曾经拜韩通为兄长,这里称呼韩州为世侄也说的过去,毕竟和他的父亲有那么一层关系,也算是世交了。
“哈哈,当不起世侄这个称呼,陛下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要忍我十来年,到今日才说出来,或者说当日为什么没有杀我?”
韩州不理解赵匡胤的做法,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为什么没有杀自己,还对自己的这么好,这本身就不合理。
“朕说过了,朕不想杀你,你还以为真的是胡说的是不是,可是朕告诉你,朕说的这些都是实话,没有丝毫的做作,无论相信与否。”
赵匡胤看着满天的星斗,然后继续说道:
“韩通老哥就剩下你一个后人,如果你要是再死的话,那韩通就绝后了,好歹朕跟他也算橡胶一场,朕不想让他后继无人!”
韩通有两子,长子韩徽已经死过了,韩通的家人也被杀了,只剩下一个韩州,就像赵匡胤说的那样,如果他再死的话,那么韩通真的就绝后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时代谁都会这样想,都想着要传宗接代,赵匡胤这样回答,让韩州也是一愣。
他化身张琼,可是也没有忘记传宗接代,自己也娶了几个小妾,生了几个孩子,这才是他张家的血脉。
“朕登基最受苦的就是你们家,其他的人都能升官发财,而你一家人却被灭门,朕绝对对不起韩通,也就对你网开一面了。”
“虽然韩通不是朕直接杀死的,可是朕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为朕而死,这也算是朕的一种愧疚吧。”
赵匡胤登基唯有韩通一家遭殃了,也算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吧,韩通死了是死在他的忠心上,所以最后赵匡胤还是追封了他。
“多谢陛下为我韩家考虑,其实这么久我早已经么有仇恨,要不然陛下你觉得我在您身边这么久,为什么米有行动?”
在赵匡胤身边这么久他已经被看着也的给征服了,赵匡胤将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给统一,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开始超过盛唐了,这是宋人的骄傲。
韩州也不傻,知道了赵匡胤是什么样的人,再说了赵匡胤也不是他的杀父仇人,真正的人已经死了,张琼早死了,王彦生也已经老了,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仇恨了。
不可否认赵匡胤是一个明君,要是自己真的杀了他的话,那么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会被千夫所指。
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吧,就凭借人家赵匡胤早季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自己也无处遁形,韩州还为你自己洋洋得意,但是却发现实际上自己就是傻瓜,一切都在人家的掌控之中。
“朕知道,你有好几次都想动手,但是最后都放弃了,朕可以负责说的,只要你动手了,现在你就不能站在这里和朕聊天了,你早就不在人世间了,也算你聪明。”
赵匡胤怎么会没防备呢,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现在说开了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你也办了不少的实事,这也是朕没有将你桌捉拿的另一个原因,从今日开始你就离开吧!”
身份暴露他也不能继续留在这张琼的府邸了,至于张琼的去向,赵匡胤自然有办法解释,韩州就不能再假扮这张琼了。
“陛下可真是宽宏大量,这么多年的你作为已经彻底的将我征服了,早就放弃了对你们的仇恨,毕竟你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那么最后我再送个陛下一份大礼,希望对陛下有用。”
恩仇已了解,韩州;飘然而去留给赵匡胤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又在大宋掀起来一阵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