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宋献策与檄文

  崇祯九年腊月二十日,大顺军击溃了保定总兵刘国柱的人马后,顺利地推进到了昌平,离京城只有一天的行程,大明的首都,离李自成只有一步之遥了。昌平只是一个小城,兵力不多,怎么挡得住几十万大军,大顺军毫不费力就攻下了城池,从知州到同知、判官全部沦为阶下囚,无一幸免。
  为了给大军开路,李自成派了先头部队先走一步,扫荡官兵,而主力部队则留在昌平休整一晚。自从经过了刘宗敏的教训后,他不敢再大意,把先头部队的人数增加到八万,由老营大将刘芳亮率领。至于头号大将刘宗敏,则被他留了下来,因为他还有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其做。
  昌平州衙还比较宽敞,被作为李自成的临时驻地。刘宗敏驻在昌平总兵的镇台衙门,郝摇旗驻在学宫,田见秀、高一功、李过等人分别挤在别处衙门和民宅,而其他部队都分驻兵营,又在空地上搭起了许多帐篷。晚饭以后,李自成同刘宗敏稍谈数语,便命分头传知各营大将,来昌平衙门商议要事。
  自从大顺军从河南北上以来,在行军途中已经开过多次会议。而现在大军已经到了京师附近,要商议些什么,众人隐约都猜到了几分,不由得暗自激动,盘算着自己的从龙之功能带来多少荣华富贵。
  果然,李自成喜气洋洋地宣布:“先宣布一个决定:京城就在眼前,改朝换代就在转瞬之间,额决定,从奉天倡义大元帅改称新顺王,等进了京城后,就逼崇祯禅位,顺理成章称帝。”
  众人欢呼雀跃:“大王圣明,早该如此。”既然称王了,那就离称帝只差一步之遥,众人也能水涨船高,鸡犬升天了。
  刘宗敏清了清嗓子,得意地说:“顺王说了,今晚大伙好好议议,到了京城后他老人家在城外将驻跸何处,破城后从何处入北京内城,又由何处进入皇城与紫禁城,进入紫禁城以后将居住何宫,这些问题,要在今晚议个明白,以免临时慌张,手忙脚乱,失了体面。”
  众人兴奋不已,议论纷纷,可是却拿不出可行的方案。他们都是泥腿子出身,连皇宫门朝哪边都不知道,又如何懂这些弯弯绕绕。还是刘黑子提议:“顺王可以参照我家将军的路线,直接由南面永定门入城,然后从正阳门取道承天门,直接杀入皇城。至于进入紫禁城后居住何处,这个就得看顺王自己的意思了。”
  李自成按捺住心中的喜悦,问道:“额常听人说乾清宫之名,究竞在紫禁城什么地方?这皇宫可是很大?”
  其他人自然答不上来,刘黑子谨慎地回答:“紫禁城中,宫殿甚多,外人很难详知。不如把本地的官员找来询问。昌平离京城这么近,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有道理。”李自成吩咐下去,“把昌平知州带来。”
  昌平知州战战兢兢地来到了衙门,得知不是要杀自己,而是打听紫禁城的情况,并且要选居住的地方,暗自松了一口气,回答:“禀闯王……”
  刘宗敏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叫顺王,早不叫闯王了。之前是奉天倡义大元帅,现在是新顺王。”
  知州心中鄙夷了一番,几个泥腿子,打了几个胜仗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又是大元帅,又是称王,过几日怕是要自立为帝吧。不过表面上不敢露出丝毫异样,毕恭毕敬地回答:“是是,下官知错。禀顺王,下官就任昌平知州之前,先为工部主事,对皇宫內苑的布局略知一二。今上召对臣子,或为平台,或为文华殿,或为乾清宫,而以乾清宫最多。紫禁城中宫殿建置,分为前朝后宫,这是就中间主要布局而言。所谓前朝,是指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而言,统称为三大殿。后宫乾清、坤宁二宫之间,有一殿,名曰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义。顺王进入紫禁城之后,如果能从当今圣上手中继承大统,当然应居住乾清宫中,处理国事。明朝自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至今二百二十余年,只有正德与嘉靖二帝,不理朝政,不喜欢居住乾清宫,不足为训。顺王应运而兴,以水德代火德(注1)而主天下,不住在乾清宫何以表大顺得天下之正?”
  “乾清宫?”李自成点了点头,他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宫殿,心中有种莫名的向往,“言之有理。各位兄弟,你们觉得如何?”
  其余将领大多字都不识几个,又哪里知道这些讲究,当下胡乱应道:“甚好,便选乾清宫。”
  刘宗敏提议:“顺王,既然要夺崇祯老儿的帝位,总得讲究个名正言顺。额看别人造反都弄个文绉绉的文章公布天下,叫甚么檄文,咱们也得弄个……”
  李自成连连点头:“宗敏深得我心,凡是都考虑周全。只是这里的兄弟都没念过书,又如何写得来?”
  刘宗敏得意洋洋地笑道:“这些大老粗自然不行,额早就准备好了。昨日有个读书人来投军,还自告奋勇愿为顺王撰写檄文,额便把他留下了。如今檄文已经写好,不如叫他上来,念给顺王听?”
  “甚好。咱们大顺会武的不少,能文的可没几个,有读书人来投军,得好生对待,不可怠慢。”李自成很是高兴,顺口问:“对了,这人叫甚?”
  “姓宋,名献策。”
  刘黑子听了,大吃一惊。宋献策和牛金星、李岩三个人,正是将军再三叮嘱他要暗中除掉的对象。牛金星已经在洛阳沉河了,却没想到这宋献策无声无息通过刘宗敏的路子进入了大顺军,还出现在了李自成的视野中。这人曝光了,就不好下手了。
  一名个子矮小的中年文人进了衙门,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宋献策,见过顺王。”
  ————————————————
  注1:以水德代火德——适应古人大一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成熟,在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产生了以五行生克解释朝代嬗递的道理,称为“五德终始”。所谓“应运而兴”,就是五行之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